二、孔于学院对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的影响
(一)扩大中国的影响
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国向外界传递各类资讯的最主要的方式,扩大汉语的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提高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是使中国走向强国的重要组成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更加需要在国际交往和部分。中国的声望和地位伴随着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不断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发展定位中有大国意识,在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并适时加快汉语国际化的推广进程,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与认同,以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汉语国际推广能从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一方面,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从对外汉语教师供给、教材及其辅助教学用品等方面形成对外汉语教育产业。对外汉语教育产业会给我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伴随着汉语的国际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学习和使用汉语,这将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在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信任,降低成本,同时进一步扩大各国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汉语国际推广将给中国带来难以估量的间接收益,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推广对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汉语的形成和产生源远流长,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孕育而成。我国人民在继承和发展汉语的过程中,逐步营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这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时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三、孔子学院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全球日益升温的“中国热”,代表了中国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但中国政府要韬光养晦,警惕“软实力威胁”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发表过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强调说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并呼吁美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他警告美国政府,若再忽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则将是“愚蠢”的。因此.中国在进行文化外交时.要避免锋芒毕露,尤其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外交观,适应国际社会“和谐世界”的发展要求。
(二)我国文化产品稀缺,必须寻找更多的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华文化还称不上强势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外交现状处于“入超”阶段,而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大举“进攻”,导致我们的文化产品非常稀缺,没有像美国大片,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一样的“必杀”文化产品。鉴于此景,中国必须寻找更多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向海外,否则,未只会在文化大融合甚或文化角逐的历程中扮演配角,“文化大繁荣”的愿望终将成为泡影。因而,不可对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毕竟,今日世界,除中国外,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才只有区区几千万。而与之相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人已达45亿,全球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8o%的电子信息用英语记录。长此下去,可以预测,汉语将有可能在信息社会失去“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