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郭嵩焘;湖湘文化;归臆
论文摘要: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自觉继承它的优良传统,对其求真务实作风进行独特阐析,对其服务现实本色进行极力张扬。郭氏超越湖湘文化粗浅层面,耙重农抑商传统向重商求富的方向飞跃,把理学道德层面向中体西用结合的方向飞跃。他还对湘省弥漫的守旧的风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湖湘文化的缺憾进行有胆有识的批判。
一、承继湖湘文化优良传统
(一)对其求真务实作风的独特阐析。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成长于岳阳湘阴,就读于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离熹(1818—1891),曾任兵部侍郎,广东巡抚,是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后来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第一位驻外公使。郭离熹把儒家治国理念与洋务思想广泛运用实践之中,处处透视着实学精神。
咸丰十年,郭离漱通过自己3年在朝廷工作的经验,在致陈孚恩的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推求国致弊之由,在以例文要涂伤,而事皆内演。例者,条例也。处理问题不调查研究,不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只知道照其葫芦画飘,抄袭陈例。正是针对时弊,郭离熹提出:“勿亦稍宽假以例文,以求理财行政之实效,天下事其犹可为乎?”这正是他这种实学精神的反映。
出使英法,郭高焘感触最深的是中西人心风俗社会风气的差异。他认为“实事求是,西洋之本也。“西人格致之学,所以牢笼天地,驱役万物,皆实事求是之效也。”正是基于求实精神,西方人勤于考求,集思广益,不遗余力,“深求而极论之,皆可以通神明穷造化”。西方社会日益发达,他盛赞欧洲议会民主,特别强调,两党公开辩论政治得失,影响及于全社会,从而形成人们求实的风气,他把政治、教育、风俗视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因为有了议会民主制,所以朝廷行政公开,人们对国事可以畅所欲言,平民可以向政府上书言事,不必像中国那样尊者讳,不允许百姓议论朝政。西方在这种体制下.教育重实学,学校培养学生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使之树立敢说实话的信念。人人如此,人际交往自然注重贯彻追求真理,注重实效的可贵品质。
(二)对其服务现实本色的极力张扬。
经世致用的精髓在于关注现实,应时而动,而郭离熹所处时代最大的现实就是西方人侵的问题,饱受经世致用传统的湖湘精神熏陶的郭嵩焘,又得天独厚地拥有零距离接触西方文明的条件,不顾朝野上下的声讨,由“以夏变夷”转为“以夷变夏”,一生获谤而无怨无悔地“赞西化”,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他进而提出“西方富国强兵之术,尚学兴艺之方,与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这样的真知灼见。
“郭离焘乃以老病之身,奔走七万里。自京师士大夫,下及乡里父老,相与痛低之,使不复以人数。英使且以谢过为辞,陵迫百端。衰年颠沛,乃至此极。这一年他已59岁,衰病交加,常年服药。他以老病之躯,行万里远程,还要背着自京师士大夫到故里乡亲父老的痛骂。是什么力量让他挑起这副费力不讨好的担子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湖湘传统思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实地考察一下西方社会,将真实情况介绍到中国来,使人们从“酣梦之中”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