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举写道:“在一些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纷纷躲在自己的蜗居里,守候自己的安宁进人深深的睡眠。而此时的玉米却要在自己的世界里进入狂欢。风不停地吹,玉米的叶片在尽情地挥舞,整个玉米的植株存激情与喜悦中不停地颤栗。雨水流过玉米雄健的花茎,流过它微吐缨络的美丽雌蕊,顺着叶根一直流到深入大地的根系一在大地与天事、大地与植物、植物与植物的狂欢里,水们情地体味着生命的真意。一梦醒来,如泪的露珠挂在玉米的叶片上,仍让人们分辨不出发生过的一切到底包含了多少激情、多少悲欢。到底有多少难忘的体验与记忆珍存在玉米的生命里。”¨在这里,万物都是富有灵性的,玉米和人类的精神世界是相互沟通的。玉米的身上闪烁着生命共有的智慧、性情、感觉和悲喜。他所表现出来的玉米,与海子笔下的麦子一样都是饱含人类气息的植物.它不仅是一种存在于天地之问的自由生长的植物,更是人类赖以活命的粮食。“玉米是骨性的植物,面对这种坚硬的粮食,我经常会怀疑,如果人不吃玉米还会不会直立行走,如果牲畜们不吃玉米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力气。”他笔下的玉米成了北国大地和人民的象征。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麦子,想起海子深情礼赞的平凡而伟大的植物麦子。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第十节中对麦子有这样的评价:“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麦子,这一人世问最平凡也最常见的事物,一经海子诗意地诠释,饱含感情地反复咏唱,从而被赋予了更深远也更伟大的涵义,它象征着整个民族的秉性与传统,也洋溢着属于诗人自己一个人的别样忧伤。同样,作为世世代代赖以为食的玉米,也倾注了任林举的忧伤和甜蜜的诗意,成了一个民族不屈灵魂的意象,成了大地和人民的精神纽带。
中国当代作家接续了中国古代哲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又借鉴了西方生态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出独特的“天人”生态意识,奏出了独特的生态文学乐章。
二、忧患意识:自然恶化与人性恶化同格
余秋雨在一次讲演中说过:“文学园地就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块绿色基地,文学作品的水灵灵、毛茸茸的质感是文学的基元性优势。”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对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焦虑忧思,构成一明一暗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共同表达了刘庆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明线以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为经,暗线则以红煤厂村的自然生态恶化为纬,暗线隐于明线之中,草蛇灰线,相互交织,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重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可是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并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丑恶充分释放出来。这是一个中国式的“于连”的故事,也有人把《红煤》称为中国的《红与黑》。在文本中,伴随着宋长玉的个人命运波澜起伏的是红煤厂村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造战的恶果——自然的恶化和人性的恶化——是同格的:宋长玉是自然生态的破坏者,同时,红煤厂村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反过来导致宋长玉命运的由盛而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自然生态危机向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尖锐的质疑:那种在现代化工业文明中形成的西方生产消费丰义真正合理吗?在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成为同义词的心态下.这问题已经引起深刻的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克服自然生态危机,就必须在经济上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必须修正物质消费主义的惯性渴求,以营构一种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无愧于人的尊严的生活方式。 海德格尔说过:“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牧人。”应该说,刘庆邦是把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罪过归之于宋长玉等人竭泽而渔式的毁灭性开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经济的发展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这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高度发达,必然导致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和科技神话在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危机四伏的关系中,重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类,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文明地对待自然。因此,恩格斯同时也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当前,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