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文学;主题
论文摘要: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自己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生态文学书写包括三个主要方向,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可以把握这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人们开始探讨如何维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的晴雨表,文学敏感而迅速介入到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和质问中,发出自己关切而峻急的声音,作为其始源,早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爱默生、梭罗以及随后的利奥波德等就已经开始反思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写作对大自然造化的颂歌,表现返璞归真的意愿。中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学的起步如同其经济的发展一样略微滞后于发达国家,随着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和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兴起,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问题随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如“九八抗洪”、“禽流感”、“非典”、“太湖水污染事件”、“洞庭湖鼠患”,“2008年雨雪冰冻自然灾害”的突发而引起社会重视,它世使中国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数年同涌现出一批反映生态问题的作品,同时也诞生了生态批评,如今生态批评已跻身显学之列。2007年秋季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更是特别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方略,这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标志着弥散于学界和民间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正式被主流意识接受,并以文件形式确立为中国发展方针。本文结合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体,选择典范性作品,梳理中国当代文坛生态意识的觉醒、创生及其内在理路。
一、“天人”信仰:精神资源及其当下抒写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对人与自然的闸题做过深毓芍。其中最核心的生态思想莫过于“天人合一…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局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对天、地、人、道的浑然一体的思考,把自然、社会、哲学、精神、人类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为“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史学家司马迁论及他写史目的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意思是说:要成一家之言,必须通晓古今之演变,而要通晓古今之演变,必须探讨天人之关系。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重视,点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这里所渭天人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人和世界)关系的概括。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
任林举先生大型生态散文《玉米大地》呈现出广袤无垠的泥土和茂密生k的玉米,这是生命最真实厚重的依托。从北国的乡村走向世界的任林举关心着田园的农耕、土壤的芬芳和玉米的气息。玉米、泥土、毛驴、野兔、风雨、杨树、亲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北国大地的存在形式。任林举的作品透露着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大而化之的哲学理念,在这种哲学理念里,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天地精神呼吸吐纳圆融通透。玉米富有生命的灵气,与土地、气候和季节形成了生命的互动,进而又与作者主体发生感应,达到天人混一,互相会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