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现代文学[专题]台湾文学

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

收录:2006-6-16  作者:章亚昕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2832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台湾文学专题、或者章亚昕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新诗运动包括两个不同的艺术传统:一个是立足于近代以来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的崇高艺术思潮,或标举浪漫或力主写实的诗歌传统;另一个则是后起的现代诗传统,因其曾被看作异端,而表现出自身在历史上的超越性,以及在美学上的创造性。现代诗的传统,大体上发端于早期大陆的象征诗派,历经20年代到40年代;成熟于中期海外的现代诗潮,历经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展于近期崛起的大陆诗群,遂由70年代中以来形成了一个大陆与台港澳相互呼应、远及东南亚和欧美华文诗坛的重要艺术潮流。在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历程中,创世纪诗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亦因此而处于见仁见智的聚讼纷纭之地。本文拟从创作心态角度切入,解读这种相当复杂又极具魅力的精神现象。

沦海桑田之感,造就了创世纪诗社的时空意识。离桑田而赴沧海,是台湾许多现代诗人的共同经历,一种近似文化移民的心路历程,导致沧桑巨变构成创作心态的象征。起先这也许只是空间上的漂泊感受,后来也就随着台湾社会的转型,而成为具有时间意味的时代艺术精神,所以诗坛的西化,与历史沧桑实在是相通的。台湾三大现代诗社都是如此,但是创世纪诗社的早期成员应该感受更深。作为一个军中诗社,诗人们对于人生的无奈、对于自由的向往,总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像商禽的《门或者天空》,抒情主人公如同“没有监守的被囚禁者”,写诗即是反复从一个虚拟的“门”中走出,也就是从事精神上的逃亡。真切的身世感,使看上去荒诞的喜剧情境,其实充满了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他们身不由己,走上一条血与火的艰辛旅程,那超现实的艺术追求,便有了极现实的人生意义。生命体验使“创世纪”在三大现代诗社中后来居上,使创世纪诗杂志在坎坷的路上长盛不衰……曾经沧海,遂有创世纪诗社超现实的时空意识。这种艺术观念,来自历史沧桑之感,虽不是写实的,却又是真实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使其探索充满动力,而且也令读者分外感动。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旦桑田被代之以沧海,创世纪诗社的诗人们便以血为诗来写诗坛春秋。

早期“创世纪”创社的诗人几乎清一色是军人,他们来自战火硝烟的年代,作品中所表现的是灾难岁月的悲情,对他们来说文学是泪的印记、血的呐喊。(注:yǎ@①弦《创世纪的批评性格》,载《创世纪四十年评论选》第355页。台湾创世纪诗杂志社1994年版。)不平则鸣,长歌当哭,诗人背井离乡,便以诗为心灵的故乡,又正是为写忧而造艺了。所以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寓美感于痛感之中,让等同于抒情主人公的“你”“囚于内室”,然后再“从一块巨石中醒来”,“蓦然回首/远处站着一个望坟而笑的婴儿”。穷而后工,诗意来自悲惊的心路历程。诗人面对人生,也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表现情感的方式来高扬意志力,通过创造意象的方式来发挥想象力,而冲动的生命力,也就寄托在诗意之中了。“创世纪”亦即创造未来,未来是要用想象力去把握的,未来是要以意志力去创造的,而诗人追求未来,是为了超越现实的悲剧。yǎ@①弦的《从感觉出发》,为我们留下“一部感觉的编年纪”,诗人品味“沾血之美”,诗意于是“自焦虑中开始”,抒情主人公像“一个患跳舞病的女孩”,苦苦倾诉其生命体验——现实美特征被意象化,“沾血之美”即是悲情之美。抒写悲情,漂泊的身世之感,便化作一代人的心声。有如张默的《时间,我缱绻你》所说,

时间,我悲怀你

一滴流浪在天涯的眼泪

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 共有9页,您还有8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9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点赞!
精彩图文
武者小路实笃·新村·叶绍钧与我
武者小路实笃…
民国女作家:被走红与被误读
民国女作家:…
鲁迅,真为文艺尽力的高明编辑
鲁迅,真为文…
裘沙 王伟君:用线条和色彩“翻译”鲁迅
裘沙 王伟君…
我们在用层层“污垢”包裹萧红
我们在用层层…
竹久梦二的中国之旅
竹久梦二的中…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