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应该说与《水浒传》类似的叙事结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数不胜数,它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类型,其中《儒林外史》就是明显的一例。林顺夫在《〈儒林外史〉中的礼及其叙事结构》中写道,许多二十世纪的中国小说读者,往往为《儒林外史》欠缺统一结构而困扰。在他们看来,这部十八世纪的讽刺小说,是由一些松散的短篇缀合而成,缺少一个总体性的整合构架。按照西方关于艺术结构审美的观点,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类型中国小说结构的“松散”,审美的民族性彰显了这种差异。罗溥洛就认为《儒林外史》的“情节结构较松散,是由不连贯的事件构成的,在后三分之一尤其没有中心”⑦。
审美的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文学的民族性上,而且也表现在同一民族的历时性上。审美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动不居。鲁迅虽然对《儒林外史》青目有加、颇多赞誉,但是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是“集锦式”的结构。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鲁迅、胡适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他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除了《儒林外史》,其它还有《西游记》、《镜花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九尾龟》、《官场现形记》等,在叙事结构上都形同《水浒传》的结构。这是民族思维和审美意识在艺术形式上的外在体现。
西方长篇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的审美标准,与习惯于“散点透视”的中国古代审美观是截然不同的。以“散点透视”的视角来看《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它是浑然一体、有机统一的。正因为《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结构的一种类型,所以指出这一叙事结构所具有的“散点透视”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注:
①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40页。
②参阅《萨特文集·文论卷》中的“文论卷导言”第2页、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④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⑤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9页。
⑥杨义《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⑦罗溥洛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责任编辑:魏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