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中外艺术

激活素描艺术的感染力

收录:2010-3-22  作者:邵大箴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94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邵大箴邵大箴评论集  

这次素描艺术展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几十年来的素描教学成果,也澄清了一些人对学院基础教学和素描训练的误解。学院的素描教学与创作,决不是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古板、格式化和缺乏创造性的,它们生动活泼和富有艺术感染力。这里有老师为教学目的创作的示范性作品,有历届学生优秀的课堂习作,有创作前期的草图,有即性的速写……各类作品中显示出的作者的认真态度和创造性品质,使人叹为观止。人体素描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诸如对形和结构的要求,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但不会限制学生同时表现自己对客观物象独特的认识与体会,并用相应的手法加以表现。从中央美术学院开创者徐悲鸿先生到他们的学生,现在年逾古稀的老教授钱绍武、靳尚谊、詹建俊等,再到后起之秀孙景波、吴长江、杨飞云、徐冰、苏新平、刘小东等人,他们的素描作品都是在遵从学院规范的同时,表现了自己对客体的敏感、热情与执著,以及采用了富有新意的处理手段。从西方引进的写实素描经验与技巧,经过20世纪几代艺术家的吸收与“改造”(这种改造往往是在艺术家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在面貌上已具有某些中国色彩,这就是在写实的手法中融进了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线条造型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写意性,尤其是在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如卢沉、周思聪等人的素描作品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

说起素描与中国画的关系,即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要不要练习素描,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中国画创作要不要吸收一些西画的素描造型技巧,我国美术界历来存在不同意见,这种正常的学术争论对推进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不无益处。传统中国画的空间观念和平面造型法则,不同于西画依据于自然科学原理的立体造型观,传统中国画运用的白描,显然应该成为中国画专业基础训练的主要手段。但是与此同时,是不是可以适当学习些西画素描方法以增加中国画的表现手段?还有,中国画中的人物画与风景、花鸟画专业,在如何运用素描训练这个问题上,是否有所区别?上世纪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大家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吴作人、潘天寿等人,都曾经发表过精辟的学术见解,表达过各自不同的意见。近几十年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实践证明,他们各自坚持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可能途径:保持传统中国画的独立品格,坚持其写意体系与平面性,采用白描训练法,与西画立体造型拉开距离,以古开今(潘天寿等);适当融进西画造型,在民族传统绘画基础上,以求中国画创作的突破,以西润中(蒋兆和、李可染等)。可以说,他们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探求是殊途同归,是在多元的格局中开拓创新之路。与此同时,在中国画教学中,也在做如何合理运用素描手段的多方面试验,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至于版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学科,结合本专业的艺术特性,探索更适用、更有效的一些素描训练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素描教学仅仅是训练学生走向艺术创造的起步,它要求的一些观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确实具有某种束缚个性发挥的规范性。但是,个性的正常发挥,只能建立在规范和法则的基础之上。任何创造性,包括原创性,应该受到某种规范的制约,不可能是无拘无束的。德国大文豪歌德写的十四行诗,其中有一首题目叫“自然与艺术”,最后两行是:“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应该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素描艺术大展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2/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