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比起来,在海外市场上,中国电影去年仅有47部影片走了出去,而其中46部属合拍片,影片的海外收入按国际惯例基本上都归了海外投资方,我们赚不到一毛钱。
中国电影为何走不出国门?这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在电影票房欣欣向荣的今天,仍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首先是文化差异。先不急着说国产电影走出国门的难处,看看冯小刚的影片在香港的遭遇。冯小刚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所向披靡,但一到香港就水土不服,十多年来一直如此。前年在内地大卖3.5亿元的《非诚勿扰》,在香港仅销售2300万元,惹得郁积很久的冯导爆了粗口。事实上,就是国内观众乐得前仰后合、一举捧红了傅彪的《大腕》,当年香港的一位发行经理很困惑地说,看了好几遍,也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不是冯小刚讲故事的能力有问题,而是香港的观众不熟悉冯式手法。香港与内地根脉相连,依然形成如此巨大的观影反差,可以想见国产片走出国门的难度。
其次是弱国无电影。其实近年来,国产片在海外院线上映的也不少,但我们渴望见到的是像李安的《卧虎藏龙》一样,能在美国的院线上映的电影。但国外传回来的一些观影细节也令人气馁,据说有的外国观众只是在飞檐走璧、打来打去的时候比较兴奋,一看到文戏就打起了瞌睡。
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国也无电影。在经济弱小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不会有人关注的。现在中国经济崛起了,但从电影这个行当来看,我们仍然弱小。不管是电影的产量,还是电影的工业体系和制作水准,在世界范围来看,依然属于落后行列。
有人说,国产电影输出因为没有英语配音,美国观众不习惯看字幕,所以在美国的发行遇阻,我觉得这是一个借口。我们都习惯了看着字幕看英文片,不是我国观众的英语水平有多好,只是因为美国的电影影响力大,而国产电影眼下远没有强大到让美国观众培养新的观影习惯的地步。
第三是国内类型片不成熟,档期划分与美国千差万别,无法对接。
美国片按档期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加圣诞季五个档期,最火爆的是夏季暑期档,持续四个月左右,主要针对放假的儿童和少年,像著名的《小鬼当家》、《玩具总动员》、《狮子王》、《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都是暑期档的佼佼者。接下来的秋季档期和圣诞季,因为有圣诞长假在内,成了电影公司赚取票房巨额利润的黄金档期,也是奥斯卡颁奖前各大公司推出强片的好时机。相对而言,冬春两季作为淡季,成了一些独立制作中小影片的放映良机。与档期对接的则是各种类型片应季供应,定期制作投放。
我们的档期则是跟节假日走的,贺岁档是最早闯出一片天的,情人节档期也渐成规模,接下来的暑期档虽然有意识地在培育,但目前仍不成气候。今年暑期马上来临,进口片《蜘蛛侠4》和《哈里波特7》下集早就虎视眈眈,而我们火热推出的是《建党伟业》。还有我们的八一建军节、九月教师节和重阳节、十一国庆,这些档期与国外的档期根本是两条轨道,无法对接。再加上我们的类型片不成熟,不能按需供应,反倒为类型成熟的进口片空出了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