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中外艺术[专题]郭沫若研究

蜀乡音乐歌舞新论(六)

收录:2010-12-7  作者:郭沫若  来源:博宝艺术网  点击:161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郭沫若研究专题、或者郭沫若评论集  

继梁简文帝《蜀国弦》歌辞之后,隋朝卢思道,唐朝李贺也相继写过《蜀国弦》歌辞。此二人歌辞皆是每歌八句,每句五字。梁辞每歌廿句。同为《蜀国弦》何以长短如此不同?或许是由于南朝时《蜀国弦》尚是独立的可重复五遍、六遍的歌曲(五解、六解),虽有时为别的大曲充任“解曲”,尚不失独

立作用。经陈末大乱,《蜀国弦》歌曲已散佚——“乐府题解”有“节家旧有六解,宋歌有五解,今亦阙”的记载。只有附在大曲后充作尾声的那一小段乐曲尚随大曲而留存。卢、李二人只能按仅存的一段曲配辞。这正如宋词调中, “水调”不存,而“水调歌头”尚存一样。引卢、李二人所作《蜀国弦》歌诗于下,以飨读者。

西蜀称天府, 由来擅沃饶。雪浮玉垒夕, 曰映锦城

朝。南寻九折路,东上七星桥。琴心若易解,令客岂难

要。

——隋.卢思道

枫香晚华静,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

岭。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

塘。

——唐.李 贺

从《巫山高》 《蜀国弦》这两种音乐资料的“化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巴蜀音乐文化水平不仅是很高的,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自成系统。蜀乐常具阳刚之美,属“武曲”之列,快速、热烈、奔放,曾经被汉朝采去加以修整充作军中凯乐。蜀中乐《巴渝》重鼓、《蜀国弦》重弦。蜀弦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色。从司马相如用“焦尾琴”奏《凤求凰》起,直到今天蜀派古琴,单是琴艺一项,即有一大笔遗产值得发掘。峨眉山的“弹琴蛙”叫声似琴声,正是以蜀琴声为比拟物。蜀琴清越古朴,弹琴蛙叫声“丁丁——冬”,颇有蜀琴韵味。若以其他处琴声相较,恐未必能得“弹琴蛙”之美名。蜀乐、蜀歌、蜀弦岂能不促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唤今朝之灵感,从而鼓励我们奋发向上。周小惠女士在1986年民族唱法大奖赛业余组中,以一曲巴土民歌震惊四座,一唱夺魁,比分遥遥领先。周女士所唱韵调正是不曾泯灭的巴蜀民歌传统的韵味,这不促人深省吗?

四、萧瑟永陵与“蜀国弦”的复活

繁华都市梦里的萧瑟永陵

都市梦华里的萧瑟永陵,

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默证。

上面所摘诗句,是走进永陵笔者忽然生出的感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尾页  页次:3/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