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巫山高》歌辞写的是巴蜀风物和巴蜀历史。其中,“李氏窃命”是斥骂寶氐英雄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汉政权。寶氐人是当年巴师板榍蛮的后裔。故而,歌辞结尾是警告勇猛的巴民:“咨尔巴子,无放肆。”曹魏、孙吴只知《巫山高》是汉朝歌唱军功胜利的“凯乐”,不知这曲凯乐本来自蜀乡乐调,只宜伴唱蜀乡风物,胡乱填上征乌桓、捉关羽平荆州的新辞是乐、辞不谐的,何承天所“私造”的辞才又涉及巴人巴事。此后,许多文人写过《巫山高》歌诗。如南北朝时,齐.王融又仿作了《想像巫山高》,梁。范云又写了《巫山高不及》,唐李贺亦写有《巫山高》,还有人更编出了《演巫山高》等乐曲。可见,这支歌咏蜀乡风土的蜀乡民歌曾经何等重要,何等流行。
《惟庸蜀》一曲也是抒唱巴蜀风物的著名歌曲。此曲在汉乐府中属于“铙歌”类,原曲名《有所思》。其辞第一句便是“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前人对此曲的主人公认定不一。有说是女子思念到“大海南”征远的丈夫所唱,有说系远征在外的战士,在“大海南”思念妻子所唱。我以为细味歌辞,显是男女合唱一曲。有如今之《十五的月亮》之类歌曲,战士与妻子各在一方,各占一半。 “大海南”当指汉武帝时征交趾之役。晋朝将这支描述南征的《有所思》乐曲改名为《惟庸蜀》。当时,由蜀道经南中到交趾在大方向上是相同的。汉武帝曾先后派唐蒙、司马相如开发通往西南夷(今云贵川)的“蜀道”。于是用这只采自南国的乐调来唱平定蜀汉的主题。西晋时依汉调而创的《惟庸蜀》歌辞如下:
惟庸蜀,僭号天一隅。刘备逆帝命,禅亮承其馀。拥
众数十万,窥隙乘我虚,驿骑迷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维
屡寇边,陇上为荒墟。文皇愍斯民,历世受罪辜。外谟蕃
屏臣,内谋众士夫。爪牙应指授,腹心献良图。良图协成
文,大兴百万军。雷鼓震地起,猛势凌浮云。逋虏为天
诛,面缚造垒门。万里同风救,逆命称妾臣。光建五等,
纪纲天人。
还有一支《蜀道难》歌曲,不知起于何时。至迟,在王僧虔著《古今乐录》一书时即早已存在。王氏书中已有“《蜀道难行》,今不歌”的记载。《乐府歌解》称此歌内容是“备言铜梁玉垒之阻,与《蜀国弦》颇同。”南朝梁简文帝仿古《蜀道难》曲调,作过两篇《蜀道难》歌辞。每篇歌辞四句,每句五字。
其一,建平督邮道, 鱼腹永安宫。
若奏巴渝曲, 明当君思中。
其二,巫山七百里, 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 猿啼断还续。
此后,梁刘孝威、陈阴铿、唐张文琮等人也都作过《蜀道难》歌辞。其辞体式亦以每篇四句为基础,只是增为每篇八句。到唐李白写《蜀道难》,已经脱离乐曲约束,将此题变为一种句式参差不齐,不必合乐的一种诗体了。
《蜀国弦》乐调,主题与《蜀道难行》相类。据郭茂倩汇集前人资料称:相和歌曲属下的最末一种曲调为“四弦曲”。四弦曲中有四套风格不同的歌。一为《张女四弦》、一为《李延年四弦》,一为《严卯四弦》,一为《蜀国四弦》。“四弦”的“四”因何得名,不得而知。“弦”当指配器中以“弦”乐为主乐器——有别于打鼓乐以鼓为主器。吹奏乐以箫笛竽籁为主器。《蜀国四弦》省称为《蜀国弦》。原曲已阙。仅知到南朝时其曲尚有“六解”和“五解”两型。“解”在音乐上的含义是“遍”。一解即第一遍演奏,二解即第二遍奏乐。以此类推,“六解”即须前后六遍奏乐。在辞的含义上一解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章。“解”的音乐特点据行家归纳有若干方面:(1)在旋律上有快速的“急遍”。(2)在风格上是强烈奔放热闹的“武曲”。(3)“解”常是附加在主乐后的“尾声”。(4)在反复演奏或演唱乐曲或歌曲中,每重复一遍的尾声都叫“解”。(5)“解”有时是用一只独立的快速曲调充任。这种常充“解”的快速歌曲名叫“解曲”。《蜀国弦》既有“六解”、 “五解”之称,很可能可充任“解曲”,很可能其旋律节奏属于急速、强烈、奔放的类型。“相和歌曲”是汉代收集来的各地城乡的流行歌曲。即《乐府。古题要解》所称的“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过去有人认为“汉代相和歌曲”都是北方流行民歌。其实,并非如此。《蜀国弦》即是巴蜀民歌。汉代“相和歌曲”的“相和”形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清唱加帮腔,无弦节伴奏的“但歌”相和式,表演时“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晋书.乐志》)。另一种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有丝竹伴奏的独唱。《蜀国弦》属于后一类。表演此曲时要用丝(弦)与竹(箫笛)伴奏,由一人自己击节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