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与时俱进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艺术

收录:2002-10-17  作者:罗辛  来源:文艺报  点击:2568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罗辛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就是从传统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与此同时,其社会文明形态也随之从传统文明形态转向现代文明形态;其艺术,尤其是称为“国粹”的中国的传统艺术都面临从传统形态(或称“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型的要求。

首先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五四运动”前后京剧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改革高潮。第一次是清末随着政治上的改良主义运动,京剧也进行了“改良运动”,编演为当时现实斗争服务的“时事新戏”,也就是当时的京剧现代戏。第二次是“五四”前后,其时一方面是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另一方面是话剧、电影的传入和影响,致使京剧的观众锐减,戏院倒闭,于是出现了第一次“京剧危机”。形势迫使京剧改革,上海率先新编京剧。第三次高潮是60年代那批京剧现代戏(后来叫“样板戏”)。

其次是中国画。“五四运动”前夕。其时西洋画已大量传入,民间审美需求大大改变,于是形势向中国画提出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时代课题,“美术革命”的口号随之提出。这时候出现了美术革命和中国画前途的论争。其后的百年间,中国画展开了四次大争论。前两次大争论是在“文革”前,后两次大争论是在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反映到文化艺术发展问题上的争论也更加激烈。争论最激烈的仍然是京剧、美术、音乐界。争论的焦点是几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继承和变革,守成和突破,趋同化和多极化,“民族化”与“世界性”等问题。而争论的实质是“坚守传统”还是走向现代?是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这不仅是艺术理论问题,也不仅是文化问题,甚至不仅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根本观念问题。

在京剧方面。“文革”结束后重演旧剧,但青年一代反映冷淡。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再次面临前途问题,时代再次要求京剧改革。于是对于京剧的发展走向在京剧界和文艺批评界便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守成”,即基本维持原状,只作“字斟句酌”的小修小改;另一派是全面改革。根本问题在于是固化,还是与时俱进?我认为京剧应打破各种清规戒律,找到京剧艺术与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念的审美观的契合点,努力弥合传统的京剧艺术与当代审美需求的间距。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转变形态,克服固化倾向。

美术界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两次大争论,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系,提出“反传统”和中国画“穷途未日”说。直到去年还有人提出“传统中国画正在面临死亡命运”。另一边是固守民族传统,坚决反对“危机”说,认为中国画不能趋同于西方现代派艺术。

这场争论在世纪之交愈演愈烈,至今仍在继续。然而可喜的是,从实践上看,中国画在一批大艺术家的带领下,争相独创,推陈出新,中青年新秀辈出,大胆尝试,如突破传统水墨画的空间意识和结构方法,将西洋的解剖、透视和光与影的技法引入中国画等等。中国画正在完成这种转型,创出现代形态。

音乐方面,先是中国歌剧的路向之争,即“土洋之争”。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一直争论到新世纪的前夜。80年代中期,我曾主张开创出一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又能与世界性的歌剧艺术相衔接、相沟通的中国歌剧道路。既后有人衍变为偏颇的“接轨论”。针对这种偏颇,最近我又提出“歌剧三分法”,即:西洋歌剧道路、新歌剧道路、现代歌剧道路(尽管还缺少舞台实践)并行不悖。

音乐界近期发生的争论其情形与中国歌剧的路向之争有些相似,核心仍然是“坚守传统”还是走向现代的问题>

与时俱进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艺术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与时俱进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艺术》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与时俱进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艺术》点赞!
精彩图文
非牛顿流体及其奇妙特性
非牛顿流体及…
从社会生活中嗅出法律文化气息
从社会生活中…
中西文化中龙形象的交融
中西文化中龙…
知识分子与暴政
知识分子与暴…
老蔓缠松饱霜雪 大舸破浪驰风樯
老蔓缠松饱霜…
人类文明背后推手也许是神秘的外星人
人类文明背后…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