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人文学者中,叶舒宪教授是学贯中西的卓然成家的一位。他成名较早,研究方法自成一家,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和比较文学的深度拓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10年8月,叶舒宪主编出版的《神话历史丛书》引起学术界的再度关注。该丛书积叶舒宪20多年研究之功,是他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系统梳理、全新阐释中华元典,力图建构富有中华本土特色、拥有本土文化自觉立场的学术平台而推出的系列新学术成果。
5月18日,回海南大学参加学术活动的叶舒宪教授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的独家访谈。
叶舒宪教授1994年曾受聘为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的很多学术创建和思想是在海南大学发端的。1999年,叶舒宪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引进的人才,从海南大学到北京,当年即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执教;2001年应英国学术院邀请到牛津、剑桥、爱丁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交流讲学。这些海外学术经历使他最近的文化寻根研究更加显示出开阔的视野和理论反思能力。作为新时期恢复高考后入大学并留校的学子,叶舒宪的勤奋和天赋让他成为同时代学人中的佼佼者,外语好和留学海外的优势使他较早接触西方学术原著,能够得风气之先。访谈过程中得知,叶舒宪在读大学中文系时,就感到中国人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历史太久了,由此造成很多人对外来学术一向持怀疑态度。但是回顾五四以来有成就的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曾与外来学术相接触。可见,他在进入学术研究前,已经对学术传统的去向有了一定认识,在后来演变为自觉的学术追求。有意味的是,叶舒宪研究文学人类学的最初发源地也在海南大学,对此他充满感慨。
海南周刊:对于“神话”这个概念,中国人似乎并不陌生。但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概念是谁先提出来的。请您谈谈相关的情况。
叶舒宪:“神话”这个概念是20世纪初由留日学者梁启超、蒋观云等人引入现代汉语中的。在此之前,中国学术话语中没有这个词,当然也没有神话学这门学问。100多年来,中国神话学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下明显的局限。最初热衷于介绍和研究神话的学者以文学家为主体,如鲁迅、周作人、茅盾、郑振铎、谢六逸等,所以至今我国的神话学教学仍然只限于在大学中文系的民间文学课程范围里进行。凡是没有讲授民间文学课程的学校,当然也不会讲授神话学的专业知识。对照20世纪以来国际上神话学研究的大发展情况,国内在学科划分上的这种自我封闭之局限性非常明显。以国际的神话学理论权威学者罗伯特·西格尔(roberta.segal)在1996年主编出版的六大卷《神话理论》(theoriesofmyth)看,文学方面的神话学研究只占六卷书中的一卷而已,即不到神话学研究全貌的百分之二十。占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的神话研究。与中国神话学的现状相比,文学本位的神话观成为制约我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海南周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神话研究,将主要精力用于从古籍中寻找类似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工作,却完全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古人为什么不能研究神话?换另一种问法:古汉语中为什么就没有“神话”这个词呢?
叶舒宪:这个问题提得很关键。由于这样具有根本性的文化特质问题没有得到较早的提示,在中国学者中也得不到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完全的和弥漫性的神话特质。不仅遍布城乡各地的无数孔庙和财神庙,无言地见证了这个多民族国度的巨大造神能量,就连被西学东渐以来的现代学者视为“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科学”的许多根本内容,也离不开神话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