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从2000年起步的中国网络音乐,已走过第一个十年。
这十年里,网络音乐用户飞速增长,不少音乐作品与草根音乐人通过网络而走红,对人们来说,上网听音乐已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盗版猖獗、创作枯竭、人才断档、模式单一……
可以说,市场向好、问题不少,是网络音乐产业十年发展的一个写照。那么,网络音乐产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在下一个十年,音乐在互联网上将向何处飘荡?本报为此推出专题报道,关注国内网络音乐产业的生存状况,探寻创新的思路与实践。
2000年,在北京一家快餐店上班的唐月明,到一家叫作“音乐中国”的公司送餐。出门后,他又倒了回去,问:“我可以来工作吗?我喜欢音乐。”这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网络音乐公司之一。
这一年,刘晓松在深圳成立了a8公司,第二年率先推出铃声下载服务。他在当地报纸上登了一篇短文,告知用户可在a8网站为手机下载铃声,当天就有26万人次下载。这项业务给公司带来了丰厚利润。
2011年,作为a8音乐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的刘晓松正在加速研发“音乐云”技术、积极开展创作人计划,同时拓展校园音乐渠道。而已经是无线星空音乐公司创始人兼ceo的唐月明则在招兵买马,扩大团队。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互联网飞速成长的十年,也是音乐与网络全面对接、深度融合的十年。当音乐遇上网络,很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市场庞大 去年用户数量为3.6亿
3.6亿,这是2010年我国在线音乐总体用户规模,每5个网民中就有4个是网络音乐用户;6亿人次,这是2010年我国无线音乐市场用户数规模。对任何音乐人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庞大市场。
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到《爱情买卖》,从雪村、杨臣刚到“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不少歌曲因网络而迅速风靡,一些原本籍籍无名的音乐人一夜走红。“网络已成为音乐发布和推广必不可缺的渠道,特别是为草根音乐人提供了一个便捷、低成本的‘成名’通道。”唐月明说。
网络也推动着音乐创作。“互联网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对创作来说,是不折不扣的驱动力量。这种力量如果把握好了,会让创作更加自由。”刘晓松说。
抱怨声同样不少——唱片公司和音乐人抱怨说,受网络音乐冲击,现在发片都很难赚钱;投资人也感慨,这几年投资网络音乐产业的回报率并不高。
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着庞大用户群的产业,网络音乐的市场营收数字并不好看。文化部《2010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以服务提供商总收入计,我国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为23亿元,其中,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到20.2亿元,而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仅为2.8亿元。
“在家里电脑里放音乐,走路时用mp3放音乐,逛商场时也能听到音乐,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这样一个产业,挣不到钱很可笑。”唐月明说。
盗版困扰 盗版在线音乐网站约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