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老手艺该怎样自我“进化”

收录:2011-1-24  作者:徐红梅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99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徐红梅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核心阅读】

一个人,30年的民艺研究,横跨民间美术、手工艺、设计教育等诸多领域;

一个团队,10年的田野调研,调查传统手工文化资源村落275个,走访民间艺人336位,收集实物资料3万余件(套);

一份报告,42个县、51个乡、1138位农户的专项调查,32万字。

近日,《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农村手工艺”这个似乎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词汇重回人们的视野。在感受久违了的手工文化温情的同时,人们也认识了这个项目的主持人——潘鲁生,以及他所领导的一支致力于民间手工艺研究的团队。

“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将随之空虚。”千百年来,中国传承着独特的造物文化,农村手工艺便是其中离生活最近的那一部分。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农村手工艺如何才能拥有更肥沃的生存土壤,该选择怎样的创新道路,又该以何种方式发挥其蕴含的文化功能?

展览虽已结束,深层思考却刚刚开启。

小手艺大传统

“没有断裂的文化之根”

一双用柳条编织的大手立于展厅之外,手指串起红色的丝线,欢迎着观众;三道木门分立各个展厅入口,结合着传统韵味和现代创意;一面由3600个中国结铺满的长壁上,中国红熔铸着辉煌与沧桑……

在展览现场,4000余件农民巧手制作、用料天然的手工制品,让观众沉醉于民间的智慧。而将农村手工艺带入国家级艺术殿堂,潘鲁生想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怀念。他认为,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特色鲜明,人们能从中获得普遍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潘鲁生:农村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的承载体系,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没有断裂的文化之根,这个根不能轻易丢弃。

展览中,有一面照片墙,150张照片展示了150位农村手艺人劳作时的双手:有的在雕刻桐杨木,有的在创作年画,有的在编织柳编,有的在编织中国结……在这些手中,一件件手工制品奇迹般地完成了。

潘鲁生:农村手工艺是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村自然与文化资源为基础、发掘农民手工创造力的造物活动,在现代化的产业机制建构下,可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在潘鲁生的眼中,农村手工艺的文化价值有待重新挖掘和认识。

潘鲁生:对孩子来说,玩、捏、编等手艺,手与脑合力工作,可以开发其心智;对于城市人,可以陶冶情操,调节和平衡心理;对于农民,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形成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使民间文化的价值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认同与尊重。

小物件大产业

“健全中国手艺产业链”

潘鲁生的田野调研,让农村手工艺的现状和问题更为客观、清晰和具体起来。

老手艺该怎样自我“进化”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老手艺该怎样自我“进化”》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老手艺该怎样自我“进化”》点赞!
精彩图文
“京剧名家+当地班底”走市场
“京剧名家+…
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让世界感受中…
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三人谈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
唯物史观与文…
文学在进步 作家在成长
文学在进步 …
大师的思索与探求——读季羡林《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大师的思索与…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