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欧美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而我们还在尚未结束农业时代,刚刚步入工业时代的这个阶段。我们的文学艺术界长期被一种红色大一统给垄断着,我们的艺术家大多没有胆识也缺少机会去接触与西方同步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滞后,我们所接触的欧美的艺术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二战之前文化,比如毕加索、达利、科罗、马蒂斯。而这些在西方早被看作历史了,而我们还把它看作时尚去跟风。
也就引来了79年的“星星美展”和后来的“85思潮”,代表着我们当时的前卫艺术家在消化西方的现代艺术。在我们消化、争论的过程当中,西方已经开始进入真正的后现代艺术期。国内现在有部分学者把现代艺术后期的如泼普艺术和达达主义给界定为后现代艺术。真正的后现代艺术国外的一些学者普遍有些共识:现代和后现代的分水岭是以法国的五月风暴作为标志的。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这一时期以后完成的。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把现代主义成为一个体系,他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的启蒙者。当下欧美后哲学界已经在修正德利达的思想与观念,并深刻的批判尼采“超人”哲学。在解构之后再建构,并渐成后现代艺术体系。
现代艺术在玩什么呢?现代艺术显然是受传统哲学影响较大,在表现主观,表现能指。类似东方的思想“人定胜天”、尼采的“上帝已经死亡”等等,而哲学界已经认识到,人类的这种世界观以及认识论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随着人类不断消费的物质膨胀,对大自然的无度开采。不改变人类的这个思想认识水平,人类会面临危机。艺术即为哲学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代的中国艺术界奉栗宪庭为当代艺术之父,有人已把”栗宪庭主义”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代名词。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家,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他的一笔,但是,有些传统阵营的美术工作者,不太理解栗宪庭的个人作用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状态,随着历史的进步,显然”栗宪庭主义”已经不能与同步的世界艺术状态接轨。纵观栗宪庭门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停留在主观表现这一阶段,更有一群传统艺术工作者还死抱着革命的现实主义不放,大多表现画家本人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对外部世界的反抗。显然这些都已经不是艺术追求。艺术追求是引领而现实主义是对客观的再现,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主观的表现,后现代艺术是超越主客二分,达到一种大自由,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意境了。意境毕竟还没有脱离主观的表现。中国的”栗宪庭主义”始终没有脱离开这一层面。作为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艺术是显现、是思想的引领。作为艺术品而言,传统艺术是图解,现代艺术是一种宣泄,后现代艺术是思想境界的提升。
五四运动时期的徐悲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推翻旧的艺术观念、对"四王"的批判,确实为中国当时的艺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对当时西方同期的塞尚、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家甚为不满,大加批判,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塞尚、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价值和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仅从传统的技法角度上来看待塞尚、马蒂斯等人的作品。还曾与徐志摩在青年杂志上论争了好几期当时的西方艺术思潮。当徐悲鸿在50年代率领中国艺术代表团访问法国,在卢浮宫看到了马蒂斯15岁时期的素描作品时,发出感慨:原来此人会画画,但至死也没明白马蒂斯的艺术理念。他显然是拿形而下的技术标准来衡量马蒂斯的作品价值。这显然是作为中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一个艺术大师的悲哀。这种把西方放弃了的现实主义引入中国,作为中国艺术主流来教育并误导几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