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真有那么些“中国式”吗?

收录:2010-7-19  作者:苏坚  来源:Hi艺术  点击:912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苏坚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有些洁癖是很奇怪的。比如,遵照“上级指示”,央视等主流媒体已屏蔽外文缩略词,改用汉字全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希望那些字母词“汉化”以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我们是多种文字长期共存的多民族国家,真也“不习惯”吗?我们曾经很优秀的一些很“汉化”的宗教文化、民族传统、民间伦常反被自己过去不远的过激“文化革命”革掉命了,这是怎么回事?所谓“汉化”,实质是族群洁癖的一种。文字虽然是工具,但它毕竟主要是承载文化的,所以“汉化”亦是一种同样由文字承传下来的文化洁癖。我不知道多少年前日本人、韩国人是否有过各类“日化”和“韩化”的文字洁癖运动,但有一个事实是:日文、韩文中夹杂汉字,并不影响日、韩比中国更早地走进现代社会。这或多或少证明:文化的伟大在于包容和接纳,而非因由于极端的洁癖。

在艺术界,类似“汉化”的腔调,常年不绝于耳。比如今年两会上,那些艺术界的官官头头、权威代表们重复的一个老调就是“民族化”、“中国特色”、“中国声音”之类,实质上就是试图提倡“艺术汉化”。这些举动让我看得很糊涂,一帮经由美术学院科班训练出身的人,对西方古典体系、苏派体系的接受可谓钻骨入髓的,他们将如何地使自己的艺术“纯种”、“汉化”起来呢?

再如缘起于奥利瓦所策展览的关于“中国抽象”的争论,显然又有机会让很多人强化“抽象汉化了”的事实指认,连奥氏本人也入乡随俗有很讨喜的“中国抽象是道、禅综合的结果”观点,形容为“伟大、天上”。看来,艺术中也有一个将伪问题转为真问题的简单方法:加上“中国”二字。这使艺术生产真的好像跟生孩子一样,白种人跟黄种人杂交,生出一个中国人——入籍中国籍就行。我真的搞不清楚到底是中国人“被抽象”的成分多还是中国人“抽抽象”的成分多,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论证一下抽象在中国“古已有种”,才觉得将之拥在怀心踏实。作为教授基础课的教师,我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在培育艺术新生力量的教育领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作为训练抽象思维的“三大构成”才借道香港、台湾等地从开放前沿的南方领养——当然不是杂交、更不是自己生的——进美术学院的,而社会上较大范围地领略抽象的现实魅力,也只有在90年代市场化改革之后,才由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现、当代设计实例带来。虽然艺术创作领域稍早进行了初步实践,自五四至80年代中后期的昙花一现、零星尝试本就囿于艺术小圈子内,不足以给社会以充分交待,而且各类实践基本是模仿、复制,也不存在什么“汉化”的问题。

接着,我们马上就面对全球化时段,忽然发现原来别人摸索几百年的艺术经验,基本上不用与别人交配,也暂时没有能力自生,领养过来立即有效、可用,或者说,那本来就是“普遍人性”所应然的——犹如工业社会比农耕社会自然而然地使人更有“抽象观”,无所谓“汉化”一举。从经验来讲,我们更多的时候也许应该不是面对“汉化”的问题,而是“断裂”的问题,这就像1851年艺术家们在伦敦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馆中看到那些他们认为“丑陋”的古典产品时,想的问题绝不会是“抽象古已有之”,而是怎么真实、自由地把新时代精神和新人性辉光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开创艺术、设计新风貌。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那些鼓捣出包括抽象艺术在内的新艺术的艺术家、在包豪斯校园里鼓弄出全新教学体系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才真正称得上伟大。一个还试图从雕龙皇焊凤凰——“凤凰”这个吉祥古董最近又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并且很有希望借此再向国际艺术界证明“伟大成功的中国艺术”——的古典图案中寻找“抽象自信”的民族,也许他们真的身体飘在“天上”而不是双脚踏在新时代的大地上。

真有那么些“中国式”吗?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真有那么些“中国式”吗?》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真有那么些“中国式”吗?》点赞!
精彩图文
《圣天门口》为何不叫座
《圣天门口》…
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甲午战争的历…
地方卫视春晚,不要比拼奢华
地方卫视春晚…
上官敫铭:南街真相
上官敫铭:南…
文学呼唤人文精神
文学呼唤人文…
他们,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他们,让非遗…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