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从“元宵”开篇写起,到“上九”煞尾,刚好一个轮回。中间既有读者熟悉的大年、中秋,也有比较陌生的龙节、中元,有的是农历的节气,有的是农历的节日。全书试图以农历为依傍,描绘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与人伦关系,来演绎传统文化对生活的意义,塑造较为典型的传统文化人格,叙述个体在这个文化系统中的养成。作品中五月、六月两个孩子的文化接受与人格养成正是通过节日这个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实现的。近日,郭文斌以对谈的形式回答了他创作这本书的缘由及对如何“过好我们的节日”的思考。
易明:在《农历》的书腰上,您写了这样一段话:“奢望着能够写这么一本书: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荐给孩子读的书,也是天下孩子推荐给父母读的书,它既能给大地增添安详,又能给读者带来吉祥,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我不敢说《农历》就是这样一本书,但是我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了。”如何理解?
郭文斌:10年前,有那么一天,我带儿子逛书店,发现自己的心非常虚。内容安全的,文字不好看;文字好看的,内容不安全。那一刻,心里就萌生了为天下孩子写一本既好看又健康的书的想法。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在教育他的时候,我发现之前所学的很多都派不上用场。因此,又产生了写一本能够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顺手拿来应用的书,比如如何吉祥地吃,如何吉祥地睡,如何吉祥地行,如何吉祥地穿,如何吉祥地说,如何吉祥地看……最终发现这个“吉祥”原来就在“农历”里。
“农历”的品质是无私、奉献、感恩、敬畏、养成、化育。一个真正在“农历”中自然长大的孩子,他的品行已经成就。反过来,做父母的要想让孩子养成孝、敬、惜、感恩、敬畏、爱的品质,就要懂得“农历”、学会“农历”、应用“农历”。“农历”是一个大课堂,它是一种不教之教。就像一个人,他一旦踏上有轨列车,就再也不需要担心走错路,列车自会把他送到目的地。“农历”就是这个“轨”,它既是一条人格之轨,也是一条祝福之轨,更是一条幸福之轨。它的左轨是吉祥,右轨是如意。
看完《农历》,读者就会知道,其中的15个节日,各有一个主题,它是古人为我们开发的生命必不可少的15种营养素,也是古人为后人精心设计的15堂“化育”课,古人早就知道,“化育”比“灌输”更有用,“养成”比“治疗”更关键。
易明: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过好我们的节日”,您怎么看?有媒体说您写《农历》的初衷是想重塑中国人的节日观,还有媒体讲您写《农历》是为了找回“根本快乐”,您是出于什么考虑?
郭文斌:国家倡导“过好我们的节日”,非常正确。如果再不倡导,传统节日就要淡出中华大地了,对于炎黄子孙来说,这将是一桩很不孝敬的事情。人们之所以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节日本身的原因。时代的原因不必多说,本身的原因是传统节日发生了“水土流失”,它特有的供给人心的不可替代性营养成分被稀释了,更准确些说是沉睡了。
在写作前,我倒是没有非常明确要通过《农历》重塑中国人的节日观和唤回农历精神,但是我非常渴望能够通过《农历》告诉读者如何才能获得吉祥如意,如何才能找到“根本快乐”,想告诉大家,世界上有那么一片土地,是专门生长幸福和自在的。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人心的善待,说穿了就是对人本身的善待。说得绝对一些,这种善待,或者说善待的方式和功能,是其他任何文化不能代替的,更是现代文明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