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长夜半生》:苍茫中充满诗意

收录:2011-3-28  作者:蔡葩  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128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蔡葩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今年初春,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沪籍旅港作家吴正文集之《长夜半生》、《深渊》、《倒影集》和《异度惊醒》四部,多位国内资深的评论家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其中的长篇小说《长夜半生》更是受到好评。以严肃评论著称的评论家贺绍俊说:“吴正精心呵护着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心理,以一种爱怜的心情轻轻擦拭着这些记忆,以一种温暖的依恋重新回味这些文化记忆中的典雅意蕴”。而一直以尖锐批评中国当代名家获得声誉的评论家李建军博士则评价说:“吴正的小说是有记忆的小说。它的记忆着重在个人和时代的关系。他描写了人类心灵留下的巨大裂痕,以及这个裂痕如何弥合”。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评论家的热评引来之前不熟悉吴正的读者对其作品的阅读兴趣。近日,吴正到海口旅居和写作,海南日报记者与他做了一次访谈。

海南周刊:最近,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您的《吴正文集》四卷本,在国内文学界引来关注。

吴正: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生涯,这个道路对我来说是很崎岖的。1978年我离开上海去香港,我从出生到青年时代一直在上海,那时我已经在创作了,这是我的第一个阶段。我因为太喜欢文学,是自然而发的,而且也没有地方发表。到了香港以后,经济的压力却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做好父亲的生意,让生活稳定,文学不得不先放下了。可见,人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情是很难的。

1984年我开始先在国内一些大型的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真正使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是长篇小说《上海人》。以后就陆续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作品。到了自己五十几岁以后,我自己生存的经济条件具备了,我就全部转向文学创作。

《海南周刊》:当代小说世界,丰富多样。但有一种遗憾显而易见,似乎越来越少有小说诱引着你读第二遍。不仅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造成我们没有时间再来一次,归根结底还是文学本身的问题。而您的长篇小说《长夜半生》却让不少挑剔的读者追捧。您能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吴正:上海作家夏烈可以说是《长夜半生》的知音了。他和我聊天的时候,曾说过,这部小说不但让我有需要再读一遍的欲望,甚至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都有无法一气儿读完的感觉。《长夜半生》是需要停顿的,不是它的文字不够流畅,而是它需要思考。也许小说中那些不多的人物事件强烈地引发出读者自身的情感经验和生命经验,一种对内在的调动在阅读中生成翻覆,从而构画出小说独特的美学:小说既然贯彻了人到中年一代的命运历程,自然蕴藏着中国近三四十年来社会诸多信息对人心的触击,小说于是得以这样呈现———真实而略带苍茫,细腻内敛又密布着生命的敏感与紧张。

《海南周刊》:小说在内地出版的时候定名为《长夜半生》,在香港出版的时候则叫做《立交人生》。为什么?

吴正:对于《立交人生》,小说中有一段借助男主人公兆正的思索来点题的片段。在长夜漫步中,渐渐走离了上海市区的兆正站在立交桥上回望,灯光车龙流线前行,而到脚下近看,却杂沓拥挤、“穷凶极恶”,噪音以及匆忙赶路的人里,只有他一人瞻前顾后、停步流连。他思忖道:这么多条道路,纵横交错互占空间各据层面,且都从不同的方向上来又通往不同的方向去;彼此即使平行或叠交而过,也都无法真正沟通。这种城市的现代化规划与理念难道不是对于人生概念的精彩诠释吗?

这是一种孤独的美学,来自对于人与人交叠平行但难以真正沟通的怀疑不但在小说中的两性情感间得以印证,在此还延展到了对于现代化符号立交桥结构的象征性诠解,这一方面在描述极其人文主义的兆正自我的心理荒谬感,另一方面,其实也隐隐地包含了作家对这个时代的价值观遭遇巨变的批判,一种关于所谓现代化进程与心灵守持间无法平衡的批判。当然,小说是感性的,立交人生,在小说中首先传达的是一层心灵无法相交的失落和孤独。

《长夜半生》:苍茫中充满诗意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长夜半生》:苍茫中充满诗意》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长夜半生》:苍茫中充满诗意》点赞!
精彩图文
给我的孩子们
给我的孩子们…
民国热,党史热,启蒙也热
民国热,党史…
台北·雅舍·梁实秋
台北·雅舍…
市场冲击下的文学之路
市场冲击下的…
艺术史:解读艺术与文化的共生
艺术史:解读…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文摘
《十年沧桑-…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