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专题]军旅文学

军旅长诗如何才能走向大气与凝重

收录:2011-1-4  作者:曾凡华  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113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军旅文学专题、或者曾凡华评论集  

我觉得,诗从本质上说不是用来叙事的,其本体首先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保存形式。因此我认为,诗是应该直击真理和美感的,这样才能触动人们的心灵,通过韵律的脉动,去超越现实的疆界。按理说,长诗是应该靠诸多画面去点亮的,需借助暗喻而发光,从而去显示世界和灵魂的富饶,因为只有这样,诗歌才能完全融入生活并被读者分享。

我们生活在一个用点点滴滴的现实来架构的世界里,诗歌不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接近现实的手段。《铿锵之韵》对胡松夏来说,意味着他找到了某种诗的表达方式,以便使其他人理解他的一些无法解释清楚的经历、感受和想法。可以说,长诗《铿锵之韵》是他强烈的个人经历的产物。作为读者,我们需要以真挚的敬意和热爱来了解他的意图和行为。因为即使最伟大的诗人也往往会低估了能够产生实际行动的潜在的理解和感知能量。

长诗《铿锵之韵》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尽管我们已取得具有挑战性的技术进步,但我们依然面对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胡松夏用诗的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我们充满了对前途的信心,这就是诗的力量所在。如今,众多的信息来源被夺人眼球的足球和浮华的影视歌坛的光环所占领。许多人崇尚金钱和物质利益,忽视了诗的价值、文化的价值。其实,诗是可以稀释物质世界所带来的苦闷的,我们也可以从长诗《铿锵之韵》中,提炼出一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民族精神。

诗歌根植于史前,却发花于当今,当历史的进程接近其“终点”的时候,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诗歌意义的关联问题直接与诗的功能有关。可是诗歌并不是一种饰品,也许它只是一种现象,或者是某些历史时期的一种元素而已。艾略特说过:“诗人在写他自己的时候,就是在写他的时代。”我们的诗,只有在凝聚了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时,才能走向大气与凝重。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2/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