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国家记忆》:家国往事 让记忆对抗历史

收录:2010-12-28  作者:张晓波  来源:新京报  点击:83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晓波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本季引发我们深思的历史著作,可以用“家国往事”来概括。其中,《国家记忆》是关于抗日战争期间滇缅战场的影像,既是国家记忆,也是个人记忆;而《巨流河》讲述了家族在大时代中的沉浮与记忆;《前朝梦忆》则是知识分子对前朝的记忆与感伤,而《公民记忆》与《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则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群像。

历史,对国家、对个人来说,永远是失去的感觉。回顾历史,是回顾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感觉,光荣、耻辱、悲怆、激荡,五味杂陈。观看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探究盛衰规律的冲动,也是希望更清楚往事,理解过去的努力。所以,关于历史,一直是出版的重头戏。所以,更不难理解的是,离我们越近的历史,总是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感慨。这毕竟,是我们的先辈经历的事情,或者是关于正在逝去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或多或少,关于这些近代的历史,我们知道一些,尽管可能不够清晰,但多少都会有些了解。

记忆是对抗乏味的想象

不过,关于历史,并不全然是“公正”的,记忆有时候也会扭曲,甚至会严重走形。当张岱写他的《陶庵梦忆》,回忆起他关于明朝的生活的时候,我就想,张岱的回忆中,会不会有一种刻意的对前朝的美化?作为一个跨越了两朝的文人,明清交替,始终是张岱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前朝尽管有许多令人失望的因素,比如政治腐败,官员无能,士大夫阶层沉溺于享乐。但总的来说,在张岱眼中,晚明时期的明朝,仍然是安逸的,是舒适的,是符合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标准的。1644年,天崩地解,张岱的世界崩塌了。通过《陶庵梦忆》,他渴望寻回旧日的回忆,以此,也作为一种批评清王朝对于儒家文明体系不尊重的批判。

但是通过史景迁的《前朝梦忆》,我发现张岱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尤其是关于绍兴张家族人过去历史的叙述中,却是扭捏的,并不是完全自然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张岱在文字之网中,故意隐瞒了明代晚期的种种衰败之象。原因是很明白的,张岱在清代回忆明朝的时候,他是在追念“美好的时代”,这个过期的时代,尽管可能有诸多不堪回首的过去,但是在记忆层面,它应该是,或许说,必须是“美好的”,所以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到了夜游西湖、华丽的灯会、地方戏、古玩的雅好、藏书癖等等。由此,我们知道,记忆并不是全然与历史的事实吻合的,在很多时候,记忆还承担了作者本人的一种期望。对于张岱,记忆是对抗乏味、异族的清王朝最好的想象。

“对立感”展开历史多面性

张岱生活的晚明世界,离我们已经有三四百年的时间,尽管在中国遥远的历史中,它不算特别的遥远,但解释这段历史,已经出现了分歧。如果不是史景迁以小说家的笔法来重现这段历史,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遗忘张岱散文写作中曾经存在的与现实的“对抗感”。古人如此,当代人的历史叙述,就变得更为复杂。文字与图像,往往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全部,很多“全部”,作者是埋了文字与图像背后,需要读者去揣摩作者的用心所在。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在张岱生活的晚期,即清代开国时期,新兴异族政权重新进入了公众的生活的中心,新秩序的建立意味着要树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对于一个过去王朝直白的褒奖,显然不合时宜,甚至于被刀笔吏所害。所以,埋藏在张岱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背后的,极有可能也在隐晦地表达一种激烈的挑战与批判。

《国家记忆》:家国往事 让记忆对抗历史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国家记忆》:家国往事 让记忆对抗历史》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国家记忆》:家国往事 让记忆对抗历史》点赞!
精彩图文
至真至情,美育智慧心灵——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系列作品
至真至情,美…
文化心理结构的准确把握——谈长篇小说《西京故事》
文化心理结构…
不与梨花同梦
不与梨花同梦…
从他人风景中读自己
从他人风景中…
给男孩子们一点阳光——《阳刚男孩》系列丛书序言
给男孩子们一…
《老师好美》:美在哪里
《老师好美》…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