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纪实文学的繁荣昌盛,生成了文学内部虚构和纪实双峰并峙的格局。
说当代纪实文学取得了与虚构文学并列的地位,是基于以下四点立论的:一是纪实文学创作的繁荣,二是读者对纪实文学的阅读期待,三是纪实文学概念的生长,四是纪实文学文体的发展。
创作的繁荣和作家群的形成是纪实文学崛起最外在最醒目的标志。“文革”的阴霾尚未散尽,大量的优秀报告文学就在文坛引了轰动。《哥德巴赫猜想》《船长》《小木屋》《祖国高于一切》《扬眉剑出鞘》《中国姑娘》《胡杨泪》等作品,徐迟、黄宗英、陈祖芬、理由、鲁光、孟晓云等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永难磨灭的。80年代中后期,钱钢、乔迈、贾宏图、胡平、张胜友、贾鲁生等作家又推出了《唐山大地震》《三门李轶闻》《解冻》《世界大串连》《丐帮漂流记》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进入90年代以来,又有吴海民、卢跃刚、杜卫东、李鸣生、一合、白描、何建明、黄传会等作家不断推出《新闻警世录》《以人民的名义》《昨夜星辰》《飞向太空港》《黑脸》《一颗遗忘在荒原上的种子》《落泪是金》《希望工程纪实》等更具深度的佳作。另外,一些近现代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也在文坛引起了较大反响。还有一些作家尝试纪实小说的创作,试图把纪实文学的生活质感和小说的艺术质感完美结合起来。传记文学的热销不仅使当代传记作家风光无限,出版社因此甚至把老一代作家的传记作品也重新包装推出,如《胡适传记作品全编》《朱东润传记作品全编》等。在大大小小的书店,“纪实文学”专架上的图书汗牛充栋、琳琅满目,构成了当代文化的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读者的阅读期待是纪实文学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的磨难,至今仍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但我们毕竟在苦难的磨砺中逐渐强大起来。“人类一旦强大到可以和所处的现实世界对话的时候,文学就不仅是逃避现实恐惧的方式,而且成为人们把握世界、了解世界的工具,这正是本世纪全球性纪实文学热产生的原因。”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地关注着当下的世界,渴望知道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现实的真实模样,成为当代人一个普遍的阅读期待。纪实文学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一任务,为此它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概念的生长体现了纪实文学自身发展进化的趋势。新时期初始,只有“报告文学”,还没有“纪实文学”的概念。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报告文学”这一概念无法涵盖日益繁荣的非虚构文学世界,于是“纪实文学”的概念从无到有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不过,对于“纪实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人们的认识还经历了一个过程。较早有一部分人认为,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是相互并列的两种非虚构文学体裁。对二者的区别,又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以题材的不同来区分,认为写现实题材的是报告文学,写历史题材的是纪实文学。这种观点在80年代后期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时“纪实文学”主要被用来指称历史题材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另一种是以是否有虚构成分来区分,认为严格的非虚构文学是报告文学,略有虚构的则是纪实文学。另有一部分人认为,纪实文学是报告文学之外的各种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总称,当时不少文学期刊在“报告文学”专栏之外,再开辟“纪实文学”专栏,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现在,在更多的人的观念中,纪实文学是跟虚构文学相对立的概念,是所有用以纪实、纪事、纪行的非虚构文学的总称。这样看来,纪实文学是一个属概念,它包含着许多下位的种概念,也就是说,纪实文学内部还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文种。至此,纪实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被基本确定下来,而它的外延仍在不断的发展生长之中。文体的繁殖是纪实文学强盛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纪实文学不是“纯文学”,在纪实文学身上,总是有着文学的“异己者”身份的不断变异过程。在报告文学中,作为文学“异己者”,是新闻。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谈论报告文学时,都把“新闻性”视为报告文学的第一特征,认为报告文学是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特征的叙事文体,新闻性表现在它的内容因素和写作目的上,文学性表现在它的形式因素和写作技巧上。新闻性无疑是促进报告文学繁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文革”结束、改革伊始、国门乍开、百废待兴的时候,报告文学以敏锐的嗅觉捕捉着时代的新鲜气息,径直切入现实生活,为刚从“文革”的文化沙漠走出来的人们提供着最为迅捷的现实信息和文化滋养。到了8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纪实作家们开始淡化新闻性,不再追逐时代风向,时常远离当下话题。一些新的“异己者”进入纪实文学取代了新闻的位置,这些“异己者”是社会调查、政论和当代历史。还有一些纪实文学不再局限于当代,干脆进入了历史的深处。早在80年代的中期,钱钢的《海葬——大清国海军成军百年祭》就是一部写百年前历史的作品。到了90年代后期,又出现麦天枢、王先明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这些作品应该被称为“历史题材纪实文学”,或者简称为“历史纪实”。数量众多的现代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也应归入“历史纪实”的范畴。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邓贤的长篇《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滇缅印战区纵横》和《淞沪大战》,邢军纪的长篇《黄河大决口》,都是抗战题材。表现的历史内容更早一些的则有解放军出版社的《红军征战纪实丛书》等。在这些作品中,一向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的历史被细节化、形象化了,遥远的生活变得可以观望、可以聆听、甚至可以触摸,为更多的人亲近历史、了解历史,进而在历史的参照中把握现实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更使在认知历史的同时又获得审美享受的愿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