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样让我感觉兴味盎然的类型文学作为“文学—文化”研究的题目是:一,类型文学迥异于传统纯文学的审美标准和评判标准的建立;二,中国传统类型文学样式的发展和融合,比如武侠、仙侠、言情和历史演义;三,类型文学中“写实”(如官场、职场、财经等)与“构幻”(如奇幻、灵异、科幻等)对应大众文化心理中“实用知识”与“想象力及现实逃避”的文本解读工作;四,类型文学包括哪些文学体裁?我们现在把“类型小说”约等于“类型文学”,那么散文有没有类型散文?比如励志类散文;诗歌是个体性、语言独立性最强的文体,那歌词是不是就是类型诗歌?五、类型是孤立的理论抽象,实际创作中,类型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类型融合”,这样才能保证类型文学的生命力和魅力,比如武侠+言情、历史+推理、职场+言情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创新之中。而哪些是类型,哪些只是元素(如穿越)或者次类型(如盗墓、后宫),都是需要重加界定和讨论的。
相信这样的研究的趣味将带来有宽度的文学观,将完善我们和世界(包括文学)的关系。同样愿意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推动者,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的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巴赞的对好莱坞的评价移植过来期待未来中国的类型文学发展,他说:“使好莱坞远胜于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原因不仅是某些导演的品性,而是其活力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杰出的传统。好莱坞的优势在工艺上不只是偶然的;它更多的是深藏于人们所称的美国电影天才之中,它可以通过对其产品的社会学探讨来加以分析,然后加以界定。美国电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胜任方式,将美国社会如它所想看到自己的那样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