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庾信文章老更成

收录:2010-6-23  作者:叶兆言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1678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叶兆言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在北京香山饭店,几位退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头忽然被召集,赶着编注《古代散文选》第三册。人教社向来藏龙卧虎,相比较而言,老编辑中的张中行学问稍嫩资格尚浅,年纪略小拿钱也少。他是老头子中的年轻人,少壮应该多努力,顺其自然地成了这书的实际负责人。

说起学习古文,我经常翻阅的不是《古文观止》,是人教社出版的这套书。不是因为版本好,而是就在手边,找起来方便。一共三本,据说是编给中学老师看的,经常翻阅,所以也顺带知道了张中行。所谓知道,是知道个名字,与吕叔湘和王泗原相比,家里人很少提及,偶尔会听到一两句,如果不是后来成了畅销书作家,成了北大赫赫有名的“未名四老”,他也就是一个有点能耐的退休老编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偶然读到了《负暄琐话》,随手一翻,竟然不想丢下,于是就把张中行送的那本书据为己有。那时候,知道他的人很少,渐渐地小圈子里开始议论,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不错的散文集,作者就是《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青春之歌》是个可以用来定位的坐标,一说起余永泽,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张中行晚年的行情之好,让所有熟悉的人目瞪口呆。他的著作开始占据各种排行榜,男女粉丝众多,文化人都以读他的书为时髦。尽管和北京大学没什么关系,只是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后来作为家属在燕园长期居住,他却成了北大的标志性人物。

张中行文章中多次提及祖父,语多赞美和感激。文革后期,张解职还乡,孤身回到河北香河老家。有一次来北京看妻女,住西郊的北大公寓,其实就是女儿的宿舍,忽然想到要去八条看祖父,兴冲冲进城,恰巧祖父出门,没见到,就留下一张条子。祖父回来看到留言,立刻去信表达未能相见的惋惜,同时为他的不幸遭遇感伤。物伤其类,祖父误以为住的公寓是客舍,想到他在北京工作多年,老来却无家可归,沦为住旅店,不由得愤愤不平。

除了晚年无限风光,张中行一生确实有很多不如意。如果没有最后的10多年,我们大概根本不会去说他的故事。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在同一代人中间,张的薪水会一直那么低,从1951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工资竟然从未变过,退休前是125.5元,退休后打七折,只剩下94元,还不够一张大票子。当然,上世纪50年代初期,能拿到100多块钱,工资也不算低,早已超过了劳动人民的标准,不过钱的多少总是相比较。老一辈人的开销与现代人不一样,一个人工资要养一大家,张中行太太是家庭妇女没有收入,有一个岳母和四个女儿,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水涨而船不高,这点钱自然不够用了,因此读张的文章,会发现“伤哉贫也”经常在字里行间游走。

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贫穷往往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不只是贫穷,痛苦也是。看张中行哭穷和抱怨以往,作为读者除了心痛之外,兔死狐悲,忍不住也会淡淡哀伤。君子固穷此话不错,可是文化人一直很穷,食无鱼出无车也罢了,常常还为肚子饥饱犯愁,这就有点不和谐社会了。张中行的解职还乡,牵涉话题很多,个中原因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岁数到了,该退就得退,退了也就退了,他本不是个会据理力争的人,何况当时理也未必全在他那里,只能逆来顺受,老老实实服从命运安排。正好是林彪事件前夕,到处在挖防空洞准备打仗,有一个流行词叫疏散,城里人都往乡下撵。避难乡间倒成全了他。

庾信文章老更成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庾信文章老更成》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庾信文章老更成》点赞!
精彩图文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
纪念我的老师…
接近一个真实的邵荃麟——写在《邵荃麟全集》出版之时
接近一个真实…
信仰 信念 信心——思念柯岩同志
信仰 信念 …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未经反思的生…
露钞雪纂,可补三箧之无——从钱锺书《外文笔记》谈起
露钞雪纂,可…
书写明史的新方式——评《他们活在明朝》
书写明史的新…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