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是延安文艺中生面别开、生动有趣、生机盎然的一幅历史画卷。这一历史画卷体裁题材大开大阖,音乐、文学、美术、戏曲、说唱、理论等等无不涉猎,从民间的层面展开了延安文艺的方方面面,是延安文艺的一个全景的横截面或剖断面,也是中国文艺史、中国民间文艺史的一个划时代的景观或断代史。无论这个历史场面和民间文艺史景观多么风起云涌,它的核心价值观、它的历史走向、它的目标和追求,一言以蔽之,依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写照:人民的文艺和为人民服务的文艺。
延安民间文艺中的民间歌谣部分是最值得重视的内容。首先做这项工作的是一批具有音乐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文艺工作者开展的工作。早在1938年,延安对此有热心和匠心的文艺人就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歌研究会,在吕骥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中,他们对绥远、内蒙地区的民歌进行了搜集和采风,然后将采风扩大到延安和晋察冀地区,并且搜集内容从民歌扩展到眉户、秦腔、道情、说书等民间文艺形式。1941年,中国民歌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他们搜集、编印的民歌中就有至今仍在传唱的《黄河九十九道弯》等。1942年《讲话》发表后,鲁艺戏剧音乐部的师生又集中开展了民歌的采风。此后他们曾经将搜集资料编辑油印,辑成数十本民间歌曲。从当时所辑录的民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安文艺界对民间文艺的由衷热爱和他们看待民歌的艺术的、科学的眼光。他们记录时,不仅记录下了歌曲曲谱,也配上各段歌词,同时标注流行地区,有可能的情况也注释采录人和时间地点,释义其中的方言、典故、采录缘由等。记录的范围和对象包括了陕北流传的经典民歌也有全国流传的神话、历史、传说、人物等的民歌,其中还关注到一批曲调优美传唱广泛和文词精彩文学性突出的民歌,也有现实意义非常突出、反映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封建礼教、反抗地主剥削、反抗列强侵略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民歌。此中还包括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新编民歌。例如《东方红》的记录、整理、传播、传唱,就是当年也是此后几十年影响巨大的新民歌创作。体裁上,所记的民歌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抒情山歌,也有叙事民歌;有号子酒曲,也有套曲组歌;有民间艺人自编自唱,也有专业人士的新编新创。延安民歌采录的成绩特别突出:一是记录了众多的作品,为我们保存了一大笔十分珍贵的民歌遗产;二是采录方法的科学性,包括词曲并录、注释、附记、说明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对《东方红》《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著名新民歌的记录和传播,为红色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奉献出不朽的经典之作。
民间故事传说也反映出延安民间文艺的若干特殊性。首先是革命故事的大量涌现,这是延安民间文艺的最大亮点之一。如谢觉哉的《毛泽东的故事》,林凯的《三湾改编》《一个伤兵的愿望》,罗武应的《老太太对得很》,柯蓝的《将军们的故事》等。这些革命故事大多都是从真人真事演变为民间口碑和民众传说。当然,这首先也是因为革命的人、事、物实在是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曲折,经历了太多的起起落落,本身就是惊险、刺激、传奇的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机智、智慧、巧妙,本身就具有人类伟大追求、境界和中国历史开天辟地新气象的性质。这一切正是民间传说故事产生与流传的根本原因。其次是传统民间故事既反映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传承,又具有现实的教化教育意义。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正直品质品德和生活智慧,也具有优美的情节、故事、人物、语言,可以说是“文质兼美”的口头文学的经典之作、代表之作。如《水推长城》《一张饼》《鸟王作寿》等。在延安发表的传统民间故事中特别形成了一批反映长工与地主斗争和矛盾的作品,对启发和教育人民起来进行革命、反抗压迫、追求翻身解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形成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一种特别题材,对以后新中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是这些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后大多都发表于在延安广有影响的报刊上,如《群众日报》《新中华报》《新大众》《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对文化人、革命军人、普通群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可以想见,民间文艺在当时的延安是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