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发展报告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项目成果,负责人和统稿人为邵培仁教授,各主题研究报告的作者依次为邱戈、陈兵、何镇飚、廖卫民、吴贇。)
【摘要]2007-2008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处在不断“发酵”和“骚动”中。传播理论方面,厚重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现实感并重,这两种力量将成为本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媒介经济与管理实际上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力军”,如此多关注,让人对其寄予很高的期待。广告和公共关系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超越了一般的操作分析,寻找着自己的理论深度。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对传播理论和现实构成了双重挑战。本年度我们加入了对编辑出版学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领域已自成体系,而其每一个方面都和传播学息息相关。成果有目共睹,理论创新、现实关怀的深化和研究的体系性还有待加强。在当前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关键时刻,极其需要一些原创性的基础学理研究和典型的研究样本为未来定向。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 研究进展 年度报告 文献综述
我们循例对2007-2008年度的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进行综述,主要目标是勾画两年来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研究方向和热点,在这之上则是想寻找那些能够引导我们的研究和学科走向未来的创新点。此次,在传播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四个传统的内容之外,我们增加了编辑出版研究,希望扩大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一、多元开放的传播理论研究
2007-2008年的传播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一)历史性反思涌现
两次重要的会议反映了研究者共同的历史关怀。2007年8间,在南昌召开了“2007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反思与展望”。会上发表了《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和《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等重要的学术文献。2008年5月间,在深圳举行了“第十次中国传播学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从历史到未来:传播、对话、共享”,其中“传播学在中国三十年”成为核心议题。与此同时,大部分新闻与传播类学术刊物都设置了传播学研究的回顾性专栏。
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的投入到这个话题中。邵培仁,廖卫民是从学术论争入手的(《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30年学术论争的历史考察(1978-2008)》,7/2008/1),李思屈等人在扎实的数据基础上提出了30年的12个学术热点(《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30年12大学术热点》,7/2008/1),禹卫华,张国良追溯了效果研究在中国的进程(《传播学在中国三十年:效果研究的反思与进路》,2/2008/7),戴元光等人总结出四大传播学学群(《中国传播学研究学术旨趣与学术群——兼论中国传播学研究30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反思是回顾的目的。王怡红把“16字方针”看作一个本土化的“研究规范”,并以此来反思中国传播学研究三十年的进程(《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1/2007/4),胡翼青也从范式角度讨论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表层化问题(《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1/2007/4)。张健对中国传播学三十年来的回顾性研究进行了再研究,指出其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匮乏(《话语型态与问题意识:中国传播学30年发展研究的再研究》,3/2008/4)。陈韬文则指出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4/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