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躬逢一位法国哲学教授讲课。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只有妇女和儿童最难对付。”引得哄堂大笑。在座的中国学生纷纷试图解释“小人”不是“儿童”,他却执迷不悟,并引下一句为证:“太亲近了他们就不尊敬你,太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这当然是翻译出了问题。不知他根据的是哪种译本。不过,国人对孔子原话的理解至今也莫衷一是。据说钱穆就认为“女子”是指女小孩,“小人”是指男小孩。更有甚者,还有人说“女子”等于“汝子”,翻译成现代白话,意思是“你们这班小子”,指孔子的学生们。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据杨伯峻统计,“小人”在《论语》中出现二十四次,二十次指无德之人,四次指老百姓。可见“小人”的用法具有一贯性,没有什么男小孩的意思。至于“子”,在《论语》中主要是学生对孔子的尊称,例如“子曰”就是“孔子老师说”;用于他人,也是一种尊称或美称。孔子称学生则一般作“小子”。而“汝”是不客气的第二人称,古文中从未见过有“汝子”这样的搭配。
细究持这类见解者的心理动机,不外乎以儒者自居,而为贤者讳,企图让至圣先师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男女平等的想法。出于如此立场的主观曲解,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历史主义态度。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妇女的地位甚至比小人还低,根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她们的无知是情有可原的。作为有知识的男人,孔子对她们有所偏见或不耐烦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非要把孔老先生看成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完人呢?论到这里,不禁要联想到“孔子出妻”这桩公案来。这件事至今也是争论不休,说无此事者的心理也跟上面所说的差不多。其实,就算孔子真的离过婚又何损于其圣人的名声呢?用现代心理学之心揣度一下圣人之腹,说孔子有点儿厌女,也不算不正常吧。把那句话理解为孔老先生跟妻子吵架之后说的气话是否更合理呢?
我们还是再来考究一下孔子的原话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刚才说了,“小人”的理解应无问题,即无德之人。问题仍在于“女子”的理解。为什么不说“女人”而说“女子”呢?“女子”等于“女人”吗?
笔者认为,古文中一般以“妇人”指已婚女人,而以“女”泛指女人,“女子”则往往特指未婚女人(虽然有时也可泛指女人),例如《礼记·杂记上》郑玄注:“女子,谓未嫁者也。”陕西关中方言,也就是孔子讲学时所用周代“雅言”,至今还将年轻女性叫女子呢。此外,“女子”还有另一个含义,是指女儿,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陕西关中方言同样也把女儿叫女子。《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此处,“子”即指女儿,下文有动词“妻”字,语义明白无歧义,文言尚简,故可省略“女”字。
而在“唯女子与小人”句中,则非加“女”字不能明确是指女儿而言。由以上的引文可知,孔子有女儿嫁给了学生公冶长。这个女儿小时候可能颇为顽皮淘气,所以面对自家女儿的撒娇使性,圣人简直拿她没办法,他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规矩丝毫也不起作用。要知道,儿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易子而教”,送他去寄宿,可女儿就没这么好“修理”了。那时候,女人不能外出接受教育,整天呆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无事生非才怪呢。于是乎,圣人不免大发感慨,把治小人与养女儿相提并论,好有一比,说他们都不依礼办事,不可理喻。总之,这句话大可看做是个比喻,就像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孔子说治小人如养女儿,都不过是人情练达的圣贤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的感悟而已。后人又何必大惊小怪,上纲上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