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文学的受众和读者

收录:2012-7-9  作者:李伯勇  来源:共识网  点击:66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李伯勇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作家陈应松在《文学兴盛的可能向度》(《上海文学》09年第11期)说:文学的兴盛取决于每个读者阅读水平的上升--对艺术更加挑剔,口味更加“刁钻”,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时代保持更加清醒、冷静和警惕。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文学不仅在纸面上,更在读者心里……阅读就像写作一们,是一种创造行为。

这是侧重读者角度的。在我看来,“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与“每个读者阅读水平的上升”之间不总是呈现正面的促进关系,而存在前者与后者在文学接受上的不同步,不是前者有效地提升后者,倒是前者拖扯并消解后者(所谓劣币驱逐良币),这正是国人的精神素质难以提升的一个原因,此种现象在中国存在已久矣。也就是说积极的阅读(少数)往往被被动的读者(多数)所腐蚀--积极阅读淹没于被动阅读的汪洋大海,而不能有效地扩展,化为具有一定覆盖的社会精神气象。这“多数”恰恰是市场化(更是今天的市场化)所倚重的。整个社会忽视了真正的创作(文学)对读者阅读水平上的重要提升作用,那种真正阅读的“创造行为”就不会出现,也就没有国民精神素质整体性的提升,当然不能有力地推动真正的创作,真正的创作经常性地陷入落寞的境地。因而在中国语境中,有必要对“读者”进行分析。

我以为,“每个读者阅读水平的上升”属于真正阅读意义上的“读者”,而“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文学”的读者只是“受众”,前者呈一种动态,一种主动--能动的姿态,而后者更呈一种静态,一种受制于单方面宣示--被动的状态。中国的文学接受也就分为“读者”和“受众”这样两个层面。所谓“读者”就细化为读者和受众,受众就是只接受来自一个方向的训诫薰陶,自身并不质疑,属于单方面接受的人,而读者则是能与阅读对象双向交流的人,但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读者来自受众,但不等同于受众,而受众是非积极意义上的读者。这或许是中国文化情境的一个特色。由于习惯和官方准许,自然有为“受众”即市场化的创作。

所幸陈文后来似乎意识到应该有所补充:“本文中所指的文学正是纯文学和精英文学,造成其深远魅力和影响力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它坚持的价值观,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等等,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望尘莫及的。它的思考,它的责任感、道义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追问力量和艺术的隐喻力量是鹤立鸡群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语言的神奇性,精炼,创造力。”陈文力图呼唤真正的阅读--培养“读者群”--的况味非常明显,可也不自觉揭示了依傍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的“受众”的广泛存在。我更加意识到陈文中包含文学的读者和受众--两个必须区别但没有区别的概念。

于是陈文权当引发我思索的引子,把中国语境中的“读者”和“受众”再做一番甑别。

这里我把能够进行文字阅读的人(受众)视为“读者”,把看戏听故事听传闻流言视为“受众”,人一出生就是个受众,受众是“汪洋大海”。比如“中国人此类(黄)段子的流传,其受众之多”中的受众一词就用得恰当。显然有些“受众”会转为“读者”--他们直接阅读相关作品,又扩展为阅读其它文学作品,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因此涵养而成。没有文字阅读,精神难以扎根。我们也就明白,中国是充斥“受众”却缺乏“读者”的国度。一是能识字的人很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二是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国人可以看(读)什么不可以看什么有严格的规定,于是有什么读什么--读也是为了受教育--成为不成文的传统,“受众”的队伍非常庞大;三是“受众”易接受并满足于低层次感官刺激--过一把瘾;四是“读者”中不少人从现实利益出发,名义上是阅读,穷经皓首,其实是想做帝王师,阐述帝王术,他们自身的精神素质局限于一个低水平,经由他们传经授道的人大多数是“受众”。

文学的受众和读者 共有7页,您还有6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7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的受众和读者》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的受众和读者》点赞!
精彩图文
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期待黄钟大吕
军事题材长篇…
儿童文学:无远弗届
儿童文学:无…
莫言长篇小说《蛙》:原罪与救赎
莫言长篇小说…
生态视野中的当代文学新图景
生态视野中的…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的中…
为新中国儿童文学勾勒一个轮廓——《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的意义
为新中国儿童…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