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拉斯普京创作研究》所想到的
一
坦率地说,一二十年前我只读过俄国作家拉斯普京一二篇小说,也早忘了印象,对这位俄国作家我只是略有所知。倒是《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印象点击”上蒋书丽《为大地悲歌》一文吸引了我。“任何一个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的社会,都需要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诗人有凝聚着他们心血的文字记录下这个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更需要那些富有良知理想尚存的作家诗人为世人守护好最后的家园。”文章引用诺奖得主略萨“文学是火,意味着不趋附,不屈从,作家的存在理由便是抗议、反对和批判……文学宁可死去,也绝不会服从”,指对拉斯普京作品具备这些精神质素:“他以文学为武器,勇敢地捍卫着美丽的家园。处在现代意识浓郁氛围中……并不避讳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达心声”,他有着坚定的民间立场,作品散发出质朴之风。这是篇评介《拉斯普京创作研究》的文章,我相信它和《拉斯普京创作研究》一书的质量,也觉得拉斯普京的创作及对他的研究(包括中国学人作家的研究)很有中国情境的现实感借鉴感。不过我依然勾不起对俄国作家拉氏作品的直观印象,但强烈的现实感驱使我想知道得更周详一些,可邮购而不得,后由江苏一位朋友委托朋友给我寄来了。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作者是孙玉华、王丽丹、刘宏,分别是50、60、70年代的中国学者,全书不到20万字,印数只有1500册。
《拉斯普京创作研究》展示了俄国作家拉斯普京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了拉氏作品的思想份量。我对拉氏及拉氏研究感兴趣,当然是出于我自己同样是从事乡土题材创作,而且同样有着思想的追求,而且如上所述,我关注富有现实感的文学研究。通过此书我看到,拉氏创作从乡土入手,“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语境”、“文化保守主义的悲怆展示”、“文化民族主义的拯救意识”和“传统现实主义的民间立场”,正是国内许多作家所践行的,不正是国内主流话语所容纳和倡导的么。当然,诚如此书所说,“拉斯普京对我国的文学创作界影响巨大,其中对路遥、莫言、贾平凹、张炜、张贤亮等中国农村题材作家的影响尤其突出。由于这些作家创作气质相同,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的类似,使他们的互相借鉴成为可能。”路遥就明确表示过:“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的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们的命题。”所以,此书有个与拉氏创作类似而平行的中国语境,它的现实意义是显豁的。
二
这里又有个中国作家受苏俄作家影响的问题。
正如中国老一代作家深受卫国战争--前苏联一代作家的影响,知青作家或“归来的一代”作家仍受转型期苏联--俄罗斯作家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创作路标或价值取向及文学源泉上,文学的质地(乡村和家园血脉)和努力方向上,两国作家在思想精神上存在“共鸣域”。敏锐的新一代中国作家就近“拿来”,刷新了自己的创作。这种影响的经久不衰,当然有着“以俄(苏联)为师”的政治因素,也有着地域相邻,我们不但方便“拿来”,而且有着相近的乡土文化心理,放在全球化--人类现代进程的背景,这同属于一种东方文化--人类性文化特色。是苏俄文学影响了我们,而不是相反,这里还有个苏俄拥有,而且不断涌现多个世界级的大作家,形成了绵厚文学传统的原因。
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这样的“文学影响”已日渐衰微,这也是事实。具体地说60、70、80作家虽有以农村题材取胜的,却很难说直接受了拉氏的启发。就说知青作家如我,一直写着南方的乡土,并不直接受益于拉氏。我想,这里有直接间接受影响的问题。我年轻时候读的苏联小说,除《静静的顿河》,有几部(比如有一部长篇小说叫《全心全意》)是写苏联集体农庄的,80年代以后,也就阅读与乡土有关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普希金小说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布宁的《安东诺夫卡的苹果》等,这些作品都与乡土、大地有关,也可以说与俄罗斯文学传统有关,中国作家是以自己的乡土情怀接受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可以说,中国作家直接接受了苏俄文学的影响,具体到拉氏,比如我则是受间接影响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