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这本《读书的“风景”》(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把读书的种种乐趣一一展示出来,读来妙趣横生。
在自序中,作者这样写道:“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自家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我以为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
静静地捧读此书,沉浸在诗意的读书风景之中,一颗心静谧而温暖。
在书中,作者既谈到了或正襟危坐凝神读书,或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随便翻翻”的阅读姿态,也谈到了或居高临下或高山仰止的读书策略,从各个角度分析和解说了读书的乐趣、态度及方法。在《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一文中,作者不仅回顾了自己当年在大学读书时,由于特殊年代造成的独特的阅读趣味和快乐,还特别附上一份记忆中的阅读书单。这不仅是向读者推荐阅读书目,更重要的是表明社会时代对个人阅读的影响,以及希望读者养成整理阅读书目的习惯,真可谓用心良苦。
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一文中,作者出示的一张照片令人动容。那是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坍塌的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作者感慨地评论道:“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的证明,但同时当然也可以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这幅珍贵的照片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读书都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尤其于孤独与困苦中,有书可读和热爱读书这两点,必将使处于逆境中的人们充满向上的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当读书成为习惯,人生纵然不是一路坦途,我们也可以通过读书进行思考,积极上进,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训练、才情与舞台》一文中,作者强调,一个人需要拥有一定的才华,更应具备坚强的毅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一次在北京搭出租车与司机聊天的故事,当听到略显疲惫的司机说到要是孩子能上北大,念多少年书都愿意供时不禁动容落泪。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殷切期望,成为一道朴实的风景。只要孩子爱读书,父母都会全力支持。付出所有,不计辛劳,为孩子创造求学的条件。希望孩子们懂得珍惜,珍惜每一个能够安安静静读书的日子。
作者引用了作家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是啊,人之为人,不能停留于物质性的“存在”,还应追求精神高度的“活着”。人们应当学会品味读书的乐趣,而不要仅仅为了文凭而读书。
作者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以及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为快捷,也使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 阅读、求知、修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当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以及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培育等,都切断了。因此,捧书阅读,是应该长久坚持的事情。并且,阅读带来的乐趣,是独特的人生享受,不应轻易被其他事物所替代。因为,阅读的最大好处,不仅是获取知识,同时还能够净化灵魂。
书里书外皆风景,人生绚烂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