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主编“90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军旅人生小说》卷所作的
序言。该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80年代军旅小说格局的一种概括;2“双重夹击”与“双层消解”:90年代军旅小说面临的一种困境;3“农民军人”与“农家军歌”:贯穿军旅小说发展20年的一个主题;4“祭奠星座”与“寻找太阳”:当下军旅小说英雄主义旋律的一种变奏。
小 引
屈指算来,从1978年到1998年,新时期军旅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个年头。如果将其划分为 两个十年的话,那么,在第一个十年中,它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以南部边疆战争为契机,一触即发,一炮打红,恰似“东风夜放花千树”,在刹那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流星的亮丽,也有如流星的短暂,在文学星空中,留下一道彩弧,令人们无限感叹。相形之下,它的第二个十年却更加让人一言难尽。因为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军旅文学的全面转型——从辉煌转入黯淡,从建构转向消解。尤其到了90年代,军旅文学仿佛进入了迷乱的星空,既没有架构规则的星座,也没有显赫耀眼的巨星,它的“天象图”一时间变得难以描绘。借用有的论者的“说法”,是从文学的“共名”时代走向了文学的“无名”时代(陈思和语),即文学的多元变得难以命名,甚至无以名之。本文勉强以“转型期的军旅小说”名之,不过是试图将两个十年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概略观之,以便从中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发展与变化。
因此之故,述略从80年代开始。
一 “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 80 年代军旅小说格局的一种概括 多年以来,人们习惯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文学称之为“新时期文学”。但“新时期”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标志着后时期的“文革”开始。文学借用它来分期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切,因为文学的发展和政治的运作不完全是一码事。具体说来,所谓“新时期文学”的真正繁荣是肇始于80年代初,70年代末其实还处在一个艰涩的恢复苏醒的过渡阶段,军旅小说尤其如此。虽然在1978年、1979年两届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中有六篇军事题材作品榜上有名,但也只有一篇出自军队作家(王愿坚)之手。
六篇小说分别是邓友梅的《我们的军长》、周立波的《湘江一夜》、王愿坚的《足迹》、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方之的《内奸》和张天民的《战士通过雷区》。
而且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上都没有带来多少新鲜的气息。真正标志着新时期军旅文学启动的是徐怀中发表于1980年的短篇《西线轶事》,它像一枝出墙红杏,报道新时期军旅文学春天的消息,直接引导了“南线”战争小说的勃兴,为80年代军旅小说的基本格局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80年代军旅小说的基本格局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
所谓“两代作家”并非是单纯年龄意义上的划分,而主要侧重于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审美风范和创作手法的区别。一代就是笼而统之地指“文革前十七年”中非常活跃而新时期仍在军旅的那一批小说家。
严格地说“前十七年”的军旅小说家只能称作“泛军旅小说家”,因为他们中间包括大量只是“曾在军旅”而建国后已纷纷转业到地方工作、仅仅是从事战争题材创作的小说家。新时期的军旅小说家则基本上都是“人在军旅”而又从事军旅题材创作的“双料军旅小说家”。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80040e14'ݿ 'i9a7b81124b5h2a1c0l2n6e8' ־Ҫ־еĿռԭ sys.databases е log_reuse_wait_desc С
/Theo/Show.asp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