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为什么进不了市场?是不是老百姓真的不需要文学了,那也不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我想必须强调两点:
一、精品文学的市场还是巨大的。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印了几十万册,加上盗版,那就是100多万册。王安忆的《长恨歌》,发行20几万册,加上盗版,也是近百万册!王安忆写旧上海写得很细腻,是非常纯粹的小说,就因为它是精品,所以发行量高。还有余秋雨的散文,争议虽然大,有一点你是必须承认的,它绝对是文学散文而且是(有一定文化含金量的)大散文。他的《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发行量都超过60万册,这种发行量的散文,中国现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再举个例子,王朝柱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长征》。长征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烂熟于胸,所以当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电视剧时,根本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一天没事,偶尔看了一集,大吃一惊,长征的故事和人物拍得这么精致。我吩咐驾驶员马上给我买光碟,结果他跑遍北京城所有的书店,光碟都卖完了。中宣部并没有下文,是老百姓自己买光了!这就叫做市场!连长征这样大家已很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老百姓也这样爱看,就因为它是精品,是文学精品!再比如贾平凹的小说也是很畅销的,一开机就是20万。他为什么畅销?有一个现象是可以探讨的,主要是因为他写了《废都》,当时引起的争议已经大大超出文学的范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件,也就是说作品出来已经不单单是文学界关注,而是整个社会的读者群都在同时关注!
二、关注老百姓现实生活的作品,它是肯定有销路的。中央提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实作家写作贴近生活是不需要中央来号召的,文学是人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正处于大变革时代,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要出大作品的,这个时代是要出大作家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去研究你所处的大变革时代,去研究你所处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方面写作做得最好的一是张平,二是周梅森,还有陆天明、柳建伟等作家。
张平写了长篇小说《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的票房价值当时在中国仅次于《泰坦尼克号》,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有中央领导的批示,那么扣除这些因素排除一半或排除2/3,剩下的1/3是老百姓自己掏钱去看的,那也是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价值最高的!因为它关注现实,老百姓痛恨腐败,老百姓议论腐败,老百姓也希望反腐败!张平非常尖锐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的深刻矛盾,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共鸣是顺理成章的事。
周梅森每年在作家出版社出一本书:《中国制造》、《最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一共出了6本,每本书印数都超过20万册。《中国制造》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矛盾,就是我们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的某种缺失。当时我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带了几百本送给我的同学们,他们恰好都是地市级领导人,正是周梅森笔下的主人公。所有的同学都说写得太真实了,太好了,我们每天都处于这种工作和矛盾之中。当时还有一批省部级干部在那里学习,又要走了200本,看完之后也认为小说对我们的官场写得太深刻太真实了,这样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后无论在哪里播放收视率都会是高的。
我们要求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生活,变革大时代呼唤大作家大作品,怎么理解呢?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最好时期,同时也是引发众多矛盾的时期。整个社会在转型,我们作家对这些究竟了解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翻天覆地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促使我们国家由农业社会形态,快速进入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同时进入信息社会进入高科技社会,这样的转型和变革是惊心动魄的。作家们如果能把握这些本质的东西,能深刻表现这种变革的历史进程,那么你的作品不但能得到当代人的欢迎,还可能流传于后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时期:那么多的辉煌,那么多的成就,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困难,纠集在一起,这正是最能出好作品、出大作家的时候呀!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家能不能走出书斋,能不能真正深入社会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