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
寻《剑》记
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回忆自己的阅读生活时,总少不了想起印象深刻的几本老书。虽然时隔三十多年,但当年阅读长篇小说《剑》时,那难以掩卷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以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名字和故事情节,始终难以忘怀。
基于这部小说一直没有重印和再版,也出于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朝鲜战事已被人们逐渐淡忘,更便于读者了解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想先花点笔墨讲述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场,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并肩浴血奋战,以美国军队为首的所谓“联合国部队”在战场上频频失利,于是表示愿意进行“停战谈判”,可暗地里却把最精锐的美军王牌“眼镜蛇”部队抽调至前线。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志愿军侦察队潜入李(承晚)伪军“太极狼”联队的腹地时,遇见了给志愿军传送情报的金昌英。这位已身负重伤的游击队员,临死前把一张血染的军用地图和一柄刻有北斗星座的短剑交给了侦察队长梁寒光,要侦察队去寻找他的母亲金善大娘,以便联络当地游击队。侦察队费尽周折找到金善大娘并知道了游击队的最新活动情况,继而化装成伪军直奔游击队活动区域,然而真实身份在半途中被伪军的特勤队所识破,好不容易才得以脱身,随即又被伪军的摩托车队发现而遭至疯狂追击。为了摆脱困境,侦察队老班长周良才接过队长交给的一把短剑之后,带上战友王振华开车引走了追兵,梁寒光则带着其他队员几经周折找到了游击队。随后在游击队的协助下,梁寒光化装成敌摩托通讯员进入“太极狼”联队营地,成功诱捕了负责情报的敌参谋长。而此前为侦察队脱险而去引开敌兵的周良才和王振华,经过失散而又会合之后,竟意外地闯入了美军“眼镜蛇”炮兵部队阵地,于是乘机摸清了敌指挥部和隐藏炮群的方位,并一一标记在图纸上,可就在他俩准备撤离时却被敌人发现了。周良才为了掩护王振华安全带出图纸,在打光子弹后便引爆身边的地雷与围敌同归于尽。而突出重围的王振华,则凭着班长交待的联络物证短剑和接头暗号找到了游击队,随后回到了志愿军侦察队,中朝军队的总攻也随即进入了倒计时……
可以说,《剑》是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所阅读到的一部最精彩的长篇小说。写作者(杨佩瑾)将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作为重要线索贯穿于小说的始末。小说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以梁寒光为代表的志愿军侦察队的机智勇敢,以金钟万为代表的朝鲜游击队的灵活善战,以及以金善大娘为代表的朝鲜人民的朴实善良。整部小说情节曲折,悬念频出,起伏跌宕而又构思新颖,结构严谨,人物鲜明,笔调明快。以至于看完小说之后,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释怀。
这部长篇小说以“剑”作为书名。一个邻村的回乡知青到学校做代课教师时,知道读小学附设初中班的我爱看小说,便把自己也非常爱读的《剑》借给我阅读。记得书是在书主的多次催促之后才归还的,书还了之后我就开始时常想念这本书。不久我进了县城读高中,但书店里却买不到这本叫《剑》的小说了。而学校图书馆也竟然没有这本书,图书管理员向我解释说,原来是有一本的,可后来被一个借阅的学生给弄“丢”了,还宁愿赔了双倍的书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