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的哲学困境与全球化语境
当今时代,文化自觉问题被置入这样的语境:全球化已经成为物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事实,经济一体化浪潮日盛一日,空间战胜时间,空间化代表着现 代化;多样化、地域性、差异性、传统化、时间性、民族性面临着全面转型或坚守,传统从时间深处而来,在今天的崭新空间里能否谋得立足之地立身之所?各种各 样的文化跻身在一个共有的舞台和平台,谁也无处遁形,谁也不能独善其身,碰撞、竞争、交流、比较、渗透、融和、纠缠、交叉,此消彼长,此起彼落。一种文化 何在?文化何为?文化何去何从?每一种文化的创造主体都不得不思考、回答和选择这样的时代命题。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重组而带来的文化变迁。今天的文化语境 还在于这个时代的技术革新和科技革命。这是一个由科技革命带来全面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基于信息科技的信息时代使人类文明从工业时代、工业文明再次大步前 进,一跃而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这种“全球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国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世界进入了同样和同一的时间与空间,人类开始 了跨越时空的互看,开始了互不在场的面对面生活。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更加确证了人类社会的“大同”目标,即人类彼此不可分离、谁也离不开 谁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
全球化时代无疑为人类发展带来福祉,但全球化本身也表明了一种挑战、应战,并且它也夹带着对不同处境下各民族、各国家无形的、不可预测的负作用和负影响。
文化在此种时代生存与发展,文化的遭遇和遭际会是什么呢?许多人在此中对文化问题茫茫然而不知所措了。文化自觉的提出,正是由此而生。
冯骥才文化自觉思想的构成
20世纪9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最早在学理上提出了“文化自觉”,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文化自觉”的学术意义。他提出以“各美其美,美人 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的境界和目标。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倡导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几乎与其同时,冯骥才也对当下的中国文 化生存、发展、走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投入巨大的热情、精力、思考、行动于文化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起,冯骥才的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一种文化小说的 新探索、新主题、新题材、新体裁。《神鞭》《炮打双灯》《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俗世奇人》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进入90年代,冯骥才的写作发生重大 转向,进入了非小说的写作阶段,并且开始了他的文化批评之旅。虽然他的文化小说都具有相当意义上的批评指向,但他的散文化思想型的文化批评更加彰显了思想 的敞开、直击、锋芒。从《谁在全球化中迷失?》发轫,他写作了《当代大众的文化菜单》《弱势文化怎么办》《文化的粗鄙化》《伪文化三害》《文化可以打造 吗?》《文化空巢及其对策》《警惕地球文化》《文化遗产日的意义》《谁消解了我们的文化》《文化责任感》《21世纪,东方文化复兴的时代》《文化眼光》 《文化四题》《文化的情怀》《文化收藏》《文化政绩》《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录》《文化怎么自觉》等等众多文化批评和思考文章,并且于2007年结集出 版著作《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这些写作与文字,到处可见“文化自觉”的呼唤、呐喊、解读、阐发。可以说,冯骥才是继费孝通之后 把“文化自觉”传播更广、呼唤更切、论说更多的文化学人。假如说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更多的是一种学理、学术、学问,那么,冯骥才的文化自觉则更多地表现为一 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设计(或制度)、一种文化行动、一种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