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专题]报告文学研究

我的家乡雷锋多——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读后

收录:2013-3-11  作者:二月河  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62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报告文学研究专题、或者二月河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知道我二月河是个作家的或许很多,但知道我曾经当过兵的人或许很少。我是1968年入伍的,在被人们称之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程兵部队干了10年,1978年转业回到家乡南阳。在部队,开山、放炮、打眼、挖煤、打坑道、筑河堤、盖房子……这些工作我真的都干过,表现还算好,次年入党,再次年提干,战士而干事,干事而当副指导员。10年军旅,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要问在这段难忘的岁月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会告诉你,这个人就是雷锋。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这些歌走进军营的,接受的第一课就是学雷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雷锋给我的人生带来的正能量,也永远不会否认“雷锋精神”对我人生观最初的形成所起到的无形而又无限的滋养。意志的锻炼、体魄的强健、知识的积累,都来自军队这所大学校。因此,雷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英雄的星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我们是雷锋不折不扣的“粉丝”。

时势造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这是一种社会规律,也是一种历史规律。但无论是什么时代,无论是什么国度,人类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义的情怀从来没有改变。雷锋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英雄,但同时我也坚信雷锋又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英雄,因为雷锋是一个跨时代的英雄,是一个跨越时空、信仰、种族、性别、年龄的英雄。他短暂的人生,其实并不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他是普通一兵,做好人,做好事,平平淡淡,水滴石穿。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所代表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品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说过很多这样的经典格言,重温它,人生倍感温暖且充满力量。前些年,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也有人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那意思就是说现在没有人学雷锋了,“学雷锋”过时了。其实,仔细琢磨这些话,我觉得大家是在嘴上埋怨“学雷锋”的少了,心中却渴望“学雷锋”的多起来。

去年参加十八大期间,我在会议间隙去北京307医院看望了白血病患者吴英。她才22岁,是一位军属,来自我们家乡邓州。当得知她支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后,邓州“编外雷锋团”伸出了援手,组织多次爱心募捐,并最终促成她进京接受专家治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看望时,提起家乡的“编外雷锋团”,吴英不住地称赞说:“俺碰到的‘雷锋’数不清!”她的这句心里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我的家乡雷锋多!

其实,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故事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下至家乡黎民百姓,上至中央领导;近在家乡南阳,远在西洋美国,都知道我们邓州有个“编外雷锋团”。560名曾经与雷锋有过亲密接触的雷锋战友,在他们退伍、转业或复员离开军营后,把雷锋带回家乡,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以一生不变的承诺,50年如一日,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由自发到组织、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诚如家乡的人民送给“编外雷锋团”的那句话——雷锋的战友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我的家乡雷锋多,不是假话,也不是大话。陶克和蒋永武两位同志用10年时间追踪采访完成接力,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活灵活现,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尽管书中记叙的人和事,大多我都耳熟能详,但重新读来,仍然令人眼前一亮,鼻子一酸,感动、感佩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编外雷锋团”把“雷锋精神”同行业管理结合起来,使得“雷锋精神”的学习既有领导率先践行的示范效应,又有政策机制的规范效应,让人们觉得“雷锋精神”可信、可学、可用,从而使得“学雷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和自发的行动,人人都可以当雷锋。“编外雷锋团”是军民团结,实现“学雷锋”常态化的一种创新。我的家乡邓州,也因此获得了“雷锋城”的美誉。

我的家乡雷锋多——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读后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我的家乡雷锋多——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读后》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我的家乡雷锋多——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读后》点赞!
精彩图文
《你这个特务》:暗战传奇
《你这个特务…
诗歌是美丽的
诗歌是美丽的…
李秋沅的《木棉·离歌》:木棉赞 离歌叹
李秋沅的《木…
从《老兵》到《原乡》:跨越海峡的一段文学情缘
从《老兵》到…
巍巍的丰碑——贺《李希凡文集》出版
巍巍的丰碑—…
带着感觉走江湖
带着感觉走江…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