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
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展示课件“奔马图”, 请同学概括千里马的特点。
2.展示课件“千里马拉磨图”,说说其内容及寓意。
内容:考核千里马的方式是拉磨。
寓意:讽刺了社会对人才的严重浪费现象。
通过自然常态下的千里马和被奴役屈才的千里马的比较,去感悟千里马内心的真实感受,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
二、展示课题,简介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听朗读
四、配乐朗读
披文入情,在高山流水的古典音乐中再次感悟千里马“彼见伯乐之知己也”的内心渴望。
五、疏通文意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掌握一词多义。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5.难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比喻“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3.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为了要提出一个怎样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