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是陶渊明归田以后所作。诗前有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组《饮酒》诗,虽是诗人“闲居寡欢”、酒醉以后所写,但并不都是用以“自娱”,以求欢笑。透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的字面,不难看出深藏在诗人心头的烦恼与郁愤。其中有的诗明显地表现出对行止不定、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如《饮酒》第六云:“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有的诗直叙自己与世不合、不愿苟同的志行节操,如《饮酒》第九云:“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有的诗托物寓意,写得疏淡纯真而又含蓄有致,如本文所举《饮酒》第五即是。“此中有真意。”其真意旨趣何在?让我们共同来品味一番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的起首是写作者所处之环境,看似平淡,却是一篇之纲领,“结庐”二字,造语奇特。在“人境”之中,本当有一个象样的家,然而作者什么也没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这就是诗人在“人境”中所处之状况。“结庐“,犹如蜘蛛结网一样,只求得有一个栖身之所。诗人生活如此之苦,却安心守穷。他说:“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又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这正表明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而无车马喧”一语,既是写诗人所处环境之幽静,又是作者厌世弃俗的心境写照。在“人境”之中不免有车马之喧,贵族豪富们乘轩车、策飞马,熙熙攘攘,不可一世,然而诗人鄙视这种荣华富贵的生活,对权势者的车马之喧避而远之,置若罔闻。诗人需要的是宁静,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喧哗之声。“而”字一转,把诗人从“人境”之中带入“人境”之外,虚字运用之妙,于此可见。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承上而来,写出诗人安于敝庐、不慕荣利的原因。“问君何能尔?”这一设问句如异军突起,使诗境向纵深发展,“心远”一句把诗人潜藏的内心世界披露于外,这种披露却又不假雕饰,出于自然,还显得含蓄有致。“心远”,故觉得“地自偏”。“自”字用得贴切至当,含有本来不偏而自以为偏的意思。全句意在表明诗人对“人境”中的荣华富贵,无所追求,因此那追名逐利的车马之喧在诗人心里也就似有若无。
王荆公评以上四句云:“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由诗人以来去此句。”这里所说的“奇绝”,不是故作惊人之笔,而是于平淡中见出其不同凡响之处,此诗正是如此。
“采菊东篱下”以下四句,是从“造境”上来表现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心境。
“采菊”两句历来为诗家传诵不绝。其妙处何在?前人已有论证。苏轼曰:“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他还批评俗本将“见”字改为“望”字,使得“一篇神气索然”。苏轼认为妙在“见”字用得好。的确,这个“见”字是一篇之警语,但这只是就用字造境方面说,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分析“采菊”的寓意,以求其妙。诗人为何单标“采菊”而不是选择别的东西呢?愚以为陶渊明之“采菊”是志行高洁的一种表现。因为菊有芬芳之香,又有耐寒之性,这与诗人的品格节操颇为相似。诗人有几处地方写到菊。如《和郭住簿》诗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七云:“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之“采菊”,既表明他对严寒之下仍保持“佳色”“贞秀姿”的菊花的爱好和赞赏,也说明他借“采菊”以“忘忧物”,借“采菊”以远离世俗之情。这种“忘忧物”和“远我遗世情”正好作为上述“心远”一词的注脚。正因“心远”,使他去意于物,即连自己身边的南山也不曾留意,偶而见之,故云“悠然见南山”。可见“采菊”二句是“心远”一句的造境需要,也是“心远”句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