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此颇费思量。
但我首先认真检索的是,我读后的审美感觉如何?——我感觉到美吗?是不是有喜悦和充实的体验?它让我对生活和人物有新的认识吗?或者相反,我只感到厌恶、无聊、无趣……?应该承认,我获得的是前者。既如此,就说明它在文学上是站得住的,至于理论上能否解释,那是理论自己的问题。理论是第二性的,文学理论应受到审美的指引,而不是强制地限定审美,不然,我们就又回到“从概念出发”的死胡同了。
其实,生活中理想的少年毕竟是少数,特别坏的当然也少,最大量的,还是个性不同、情趣各异的“中不溜儿”的普通孩子。可是在我们的少年小说里,就所能产生的审美情绪来说,主要还只限于对人物的“钦佩”和“感动”,以及从改正缺点错误的人物身上得到的“引以为戒”的自省,这就未免太单调了。少年生活和少年形象是丰富多样的,读小说时的审美观照,也应十分复杂多样才对,并不仅仅是向人物看齐或不向他看齐。读者对作品里的人物,自会有丰富的情感反映,除了钦佩和反感,还可以有羡慕、惊讶、狂喜、关切、担忧、紧张、畏惧、同情、自豪、振奋、激荡、喜欢、解气、嘲笑、窃笑、讨厌、吸引、拒斥、审视、赞许、分辨、鄙视、藐视、愤怒、欢快、爱恨、怜悯……很多成分是混杂在一起,分也分不开的。情感波动以后才是慢慢地分解,才有偏于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少年小说只提供一两种人物,却不能提供无限多样的人物,不能激起小读者无限多样的审美情感,这不正是我们的小说创作存在的缺陷吗?
当下少年小说的突破,可不可以从这里入手呢?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80040e14'ݿ 'i9a7b81124b5h2a1c0l2n6e8' ־Ҫ־еĿռԭ sys.databases е log_reuse_wait_desc С
/Theo/Show.asp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