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语言文字[专题]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应渗透生命意识

收录:2012-4-5  作者:张红梅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第12期  点击:48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语文教学研究专题、或者张红梅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一位日本教育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孩所拥有的情怀。然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却忽略了,这不能不令人忧虑。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我们呢?我们有没有用敏感的心灵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呢?

教师可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发展对自然对生命的意识感、责任感。

课本中诸多名家关于生命这一话题的名篇,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生命生命》等。“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中的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在《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以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

教师可以利用说、写的训练,给学生一些题目,如“假如某某去世了”、“我的最后一天”、“给某某写墓志铭”,这些题目并非是对人的不敬,而是让学生在对死亡的思考中意识到:失去一个人是一种不可弥补的痛苦。在学生深切感受这种达到顶点的痛苦之后,学生会真正意识到好好地活着是一种幸福。这种认知带给人智慧,使人学会珍惜,也能使学生真切地意识到对父母长辈的孝,不仅是因为养育之后的感恩或是被舆论要求如此做,而是缘于一种无法阻挡他们老去的绝望,“欲行孝,而母不在”这将是怎样的遗恨。在这种绝望中,爱父母长辈将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生命对生命的珍惜、善待。

走出校园,让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注重生命价值的体验。

记得一堂课上,我无意中说起教学楼下的槐树开花了,学生们都很惊喜地朝窗外看去,我很诧异地问他们怎么花开好几天了也没发现?学生们说是忙,没时间。我无奈于他们沉重的书包,更无奈于他们长期埋于书本而迟钝的心灵。于是,春天,小草被融雪洗出了嫩嫩的芽尖,我们走进希望的田野——

一条爬行于地下的虫,

一条游弋在河流的鱼,

一只仅活三个月的蚂蚱……

它们与我们一样,享受着生命的快乐与辉煌。你能说他们活得没价值没意义?看到小鸡在蛋壳里孕育生命,当它的生命成熟的时候,它就会自己破壳而出,然后是奋力的挣扎站起来,这一情景对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灵激荡。种子萌发虽平凡,但是它也经历了寒冬的积蓄、春雷的鼓励、细雨的滋润,这是一种不为人熟知的经历。假如细看自然中的生命形态,每一个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都有一股令人敬畏的顽强与不易。而作为人,只需手指一拈,便能轻易结束这种美,毁去这种顽强与努力。教师的责任在于阻止这种破坏,让学生以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尊重那柔弱但坚韧的生命,与自然和谐地相处。静心地走过自然,感受生活,听一听水是怎样流成一脉智慧的,看一看山是怎样站成一种尊严的!走进生活,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启示。

语文教学应渗透生命意识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语文教学应渗透生命意识》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语文教学应渗透生命意识》点赞!
精彩图文
汉语问路话语研究
汉语问路话语…
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
北京话的轻声…
参与式一体化教学训练设计
参与式一体化…
试论民事审判中的法官打断现象
试论民事审判…
论当前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的语类结构潜势
论当前中国民…
《我的空中楼阁》授课探究
《我的空中楼…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