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中外艺术[专题]话剧研究

戏剧当为“出新”先——试论话剧《十三行商人》与《南越王》之新意

收录:2006-10-11  作者:张晋琼  来源:《广东艺术》2006年第5期  点击:948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话剧研究专题、或者张晋琼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2005年4月28日,广东省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在全省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醒广东的戏剧舞台工作者们:“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大省的任务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的文艺发展态势相比,我省的文艺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归纳大家的看法,薄弱环节体现在“三少”:一是在全国叫得响、真正称得上精品佳作少;二是有影响力、有高水准的地方题材特别是现实题材少;三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市场的作品少。”而要打造高质量的岭南本土佳作,他开出了一剂良方:“必须深深立足于广东的实际,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努力挖掘地方题材,打造本土文化品牌。”而“把广东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作为创作的资源富矿,做到三个出新,一个是在深入挖掘题材内涵上下功夫,力求思想境界上出新;二是在前人未涉及的内容上下功夫,力求题材上出新;三是在题材经营上下功夫,力求表现形式、手法上出新。”则是他对树立岭南文化品牌的具体要求。为了打造岭南文化品牌,2005年由广东省文化厅牵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与广东话剧院共同制作的话剧《十三行商人》与2006年由广州市文化局牵头,广州话剧团制作的话剧《南越王》力图在挖掘地方题材上做到方副部长所说的“三个出新”。

话剧《十三行商人》是我省首部以表现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粤商历史的艺术作品,它自从2005年开始演出后便连传佳音:除在演出市场取得不俗的佳绩,演出足迹遍布广东各地市外;在得奖舞台上也战绩不凡,先是经过层层评选,加入到“2005~2006年度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30台行列,赢得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资助50万元进行深加工的,全力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强进军的机会,而后在广东省第九届艺术节上以最高呼声夺得一等奖。其实,这些“不俗”与“不凡”全凭它的“内功”深厚、力求“出新”所致。它的“出新”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题材上,它第一次将广州人引以为豪的“十三行”搬上了舞台。在广州担当“海上丝绸之路”外贸港口的那段辉煌岁月里,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政府唯一指定的对外贸易垄断机构“十三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广州独揽中国外贸85年;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10强中排第4位,1875年排第7位,人称这里为清朝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富极一时的十三行商人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履行的最后一项历史使命仅是帮清政府偿还战争赔款…100多年前的跌宕岁月、长达几十年的沉重历史,一部短短的舞台剧应如何来展现?虽书写历史风云,但《十三行商人》没有一味地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它揭开历史的浮云,将笔墨集中在十三行中最富传奇性的同宜行上,并将一半的笔墨花在了剧中人的感情上。行主潘亦仁是个老派商人,以仁义之道经营商行,却在洋商联手勾结和政府索要银两的双重压迫下,感到穷途末路。长子潘维观从美国留学归来,学回一套西方的现代商业观念,但与花艇女子小玉香的私情却是他的致命弱点。次子潘维明是潘家三姨太所生,因为早产三个月,一直被父亲疑为野种,长大成人后,心爱的女子叶文秀又被大哥所娶,他一气之下另立门户,与洋人做起了鸦片生意,并夺了小玉香为妻……风云突变,皇上派钦差林则徐来广东禁烟,坊间盛传“与洋人做买卖者与贩鸦片者同罪”,潘维观受陷害被抓;鸦片战争爆发,潘亦仁资助朝廷抗击英军,然而林则徐被撤职,广州也失守了……绝望中,潘亦仁一把火烧了同宜行。亲情、爱情,每个人的感情都经受着时代的冲击和人性的拷问。而作为两代粤商的代表,主角潘亦仁和潘维观则充分显现出了百年来粤商重情、仁义、爱国、诚信、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为《十三行商人》这部历史戏添加了撼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是它的第二个“出新”的地方。这部话剧的第三个“出新”之处就是处处散发出的浓厚的广州味。花艇、粤曲、多宝路、白鹅潭、西关大屋……广州人所熟悉的景和物在剧中随处可见。虽然是一部普通话版本的舞台剧,由于融入了歌舞形式,展示了浓郁的岭南特色风情,让在座的广州观众觉得十分亲切。当然,《十三行商人》的“出新”是有着深厚根基支撑的,它是编导演集体智慧的结晶:编剧吴惟庆、陈京松对广东文化颇为熟悉,打造岭南题材自然驾轻就熟;导演王佳纳善于刻画人性,人情味十足,感人至深;舞美设计季乔用一块金色的书写着“同宜行”三个大字的巨大牌匾几乎占据整个舞台背景,剧中“同宜行”牌匾,随着剧情推进,金、银、黑、红这四种颜色变化,象征着“广州十三行”的盛衰,观众在感官上就能强烈感受到那段风云突变的岁月。几根粗大的粱柱正好组成一个“井”字,寓示着当时中国商人身处井底的局限。几个演员的表演很有感染力,尤其是一号主演潘伟行的表演更是折服了现场的所有观众,谢幕时赢得了长久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戏剧当为“出新”先——试论话剧《十三行商人》与《南越王》之新…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戏剧当为“出新”先——试论话剧《十三行商人》与《南越王》之新意》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戏剧当为“出新”先——试论话剧《十三行商人》与《南越王》之新意》点赞!
精彩图文
“鸟”的心路:叶永青的艺术历程
“鸟”的心路…
回眸2010中国电影:绚丽银幕景象 炫目产业硕果
回眸2010…
我才是歌手——凤凰传奇专辑备忘录
我才是歌手—…
试论方言声调对广东汉乐曲调风格的影响
试论方言声调…
“润物细无声”:品读艺术家冯今松先生的画作
“润物细无声…
各大卫视争抢草根达人 中介卖选手电话牵线赚钱
各大卫视争抢…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