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电影范围内,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体育影片的问世。不光涉及到体育的各个门类,而且也波及到世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电影对体育的表达往往有着不同的方式,体育电影的叙事也呈现出其特殊的声音。体育电影的叙事伦理,指的是体育电影对于人类的意义,呈现出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转换的轨迹。关键词:体育;叙事;意识形态;生命 虽然体育一直是电影导演们青睐的题材之一,但从类型影片的角度看,相对于其它类型片拍摄轰轰烈烈的场面,体育影片仍然不是一个很受人关注的领域。即便如此,在世界电影范围内,每年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体育影片的问世。不光涉及到体育的各个门类,而且也波及到世界各个国家。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电影对体育的表达往往有着不同的方式,体育电影的叙事也呈现出其特殊的声音。从叙事伦理的角度来讲,叙事伦理是一种形式伦理,它探讨叙事的各种要素如何构成文本的伦理框架,叙事策略在何种程度上并且如何成为伦理行为。伦理学的伦理思考站在现实立场思考人的关系,叙事伦理就是讲述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以及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对于体育电影来讲,体育电影的叙事伦理,即是通过体育的电影化过程,寻找体育电影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像布斯对小说伦理的认识一样,小说修辞的最终问题是“决定作者应该为谁写作”,他认为“给予人类活动以形式来创作一部艺术作品时,创作的形式绝不可能与人类意义相分离,包括道德判断,只要人活动,它就隐含在其中”[①]。那么,体育电影的叙事伦理,显然指的也就是体育电影对于人类的意义,呈现出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转换的轨迹。一 体育是人类进取的永恒象征。体育电影拍摄的历史,自然反映了体育及体育电影在人类发展过程的中的重要作用。而体育电影拍摄的阶段性特点,又刚好反映了体育电影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所承担的不同功能。
初期的体育电影,往往起着纪录体育活动技能、过程尤其是体育规则的作用。据我理解,这种以记录和反映体育技能尤其是体育规则的影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已经呈示了意识形态的某些功能。因为这里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而感觉主义认识论有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人类的全部知识、观念以及人类理解事物的禀赋都来源于感觉材料。在体育电影中,对体育技能尤其是体育规则的记录,自然是感觉认识论的对象。我们姑且把这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性征,看作是前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根据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的附录的“世界电影年表”的记载,1906年,希腊拍摄了体育题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②]。埃里克·巴尔诺的《世界纪录片电影史》中记载,瑞典电影资料馆收藏有1907年的影片《英国国王宣布奥运会开幕》[③]。这些影片其实就是对竞技项目和规则的记录和呈现。而法国爱米尔·雷诺早于电影的“活动视镜”中,就有体育影像《拍板羽球》、《游泳女郎》、《滑冰场》等。爱德华·慕布里奇则用一系列照相机去连续地纪录赛马在奔跑中个环节的姿态。爱迪生也有一些像《贝蒂特和凯斯的角力比赛》、《化装滑稽拳师格伦罗伊兄弟》、《妇女斗剑》、《桑多教练》等短片。当卢米埃尔兄弟正式宣布电影诞生后,他们的“活动电影机”也摄制了一系列的像《斗拳者》、《台球赛》、《爪哇的角斗家》、《打台球》、《滑稽的溜冰者》、《拳赛场》等体育影片。前后还有一些体育题材的纪实作品,基本上体现卢米埃尔兄弟的风格,也就是在体育技能、体育活动乃至体育规则的过程展示中,充入喜剧表演的成分。这大概也是默片时代体育电影的最大特色。但无论喜剧的介入是对体育的强化还是解构,都是对体育的前意识形态的认识论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