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现代文学[专题]老舍研究

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窥指

收录:2006-9-3  作者:徐德明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391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老舍研究专题、或者徐德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内容提要:文章在比较诗学的层面对老舍开展研究。五四给中国文学提供了跨文化的“世界语境”,诗学比较可以在一个作家身上展开,老舍正是最理想的诗学比较的研究对象。他的创作突出地体现了中国“诗学文化”传统,又有一个现代叙事作家的鲜明的主体强度,他在两个传统上建立起了自己“人与事相互为用”的“灵的文学”的叙事诗学纲领。他的作品完美地展示着中西叙事诗学交融的典范。文章以《断魂枪》《上任》《兔》《月牙儿》示例,看老舍是怎样对传统诗学文化重构,进行中西叙事诗学的整合,给中国文学的世界化方向的发展树立一个楷模。

本文将老舍研究从作家作品论移诸比较诗学层面。

中国现代文学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富矿源。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作家主体有了鲜明的兼跨东西文化的特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范围,它具备展开比较诗学研究的资格。i我的兴趣不仅在比较,更看重中西诗学传统的融合,本文的任务是揭示老舍融合中西诗学的建树的典范意义。我的讨论范围限于叙事诗学。以老舍融合中西诗学实践之深广,一篇文章的论述空间不能充分,仅作锥指管窥。我选取了几个短篇作为示例:《断魂枪》《上任》《兔》《月牙儿》。

我以“诗学文化”概念的构建作为本文的逻辑起点。

这一概念固然出于尊重“老舍研究”的共识——老舍作品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巨大成就ii,更重要的是,我准备通过它来揭示中国小说叙事的一些传统诗学特质,并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看中国叙事学与文化范型的依存关系,东西文化的撞击怎样带来了中国与西方叙事诗学的冲突、融合。由此来弥补叙事学研究对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诗学成就相当程度的轻忽iii,老舍的成就正好说明我们不应该有这种轻忽。

另外,本文的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文学,我对比较的理解是三个层面: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比较文化学是基础,比较诗学是形而上的,处于中间层面的作家作品研究中的影响与平行研究,既必须在比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又必须与诗学研究密切地结合着才更有价值。“诗学文化”概念是以中国叙事诗学传统为根据、以西方叙事诗学为比较参照、以中西融合为归趋提出来的。中国的叙事文化系统与主流文化相对背离,而西方的叙事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一致的;这种差别几乎又是中国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之间的差别。老舍小说是怎样体现这种诗学文化内涵的?由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老舍小说的民族特征,更可以对他融合中西、创造性地实现传统诗学的转化有一个新的认识。

为了方便,先简述一下我对西方叙事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一致的浅见。我用与叙事文学(小说)的关系为尺度将西方主流文化划分为三个时期:基督教文化,启蒙文化,存在主义文化。我相信对前两个时期没有多少分歧,后一个实际上是多元文化并存时期,但以对文学的影响来说,无出于存在主义之上。在第一个时期,《圣经》中的《旧约》一直是被当作最出色的叙事文学。韵文叙事中,但丁的《神曲》(Dante"s Commedia),班扬的《天路历程》(Bunyan"s The Pilgrims Progress)都有着典型的从炼狱到天堂的基督教寓意。iv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的主题集中于“天路历程”。对启蒙主义的理解,中国人与西方没有多少不同,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的主题是“心路历程”,表现人从无知到获得真理的过程。启蒙主义以后,人们渐渐离开神学思想,对世俗的探索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是多元的,人们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失去了前两个阶段的定向历程。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的主题,我借一位法国二十世纪小说家的作品标题来概括:“《茫茫黑夜漫游》”v,不知路在何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失去了文学对生活作用的信念,叙事作品转为对过去的文学的调侃。

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窥指 共有14页,您还有1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窥指》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窥指》点赞!
精彩图文
延安“文抗”创建始末以及相关问题
延安“文抗”…
裘沙 王伟君:用线条和色彩“翻译”鲁迅
裘沙 王伟君…
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毛泽东诗词的三个艺术特点
这才是一等一…
疑之信之,不如考而证之——顾颉刚致胡适五千字长信写作时间辨
疑之信之,不…
“回到鲁迅那里去”
“回到鲁迅那…
我们在用层层“污垢”包裹萧红
我们在用层层…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