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

收录:2006-7-22  作者:张德明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01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德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微型诗又称小诗,它虽是中国新诗中的轻骑部队,但在近百年的新诗史上,也不时显露峥嵘,层出佳作。五四时期,小诗创作就一度呈现异常繁荣活跃的局面,郭沫若、康白情、俞平伯、徐玉诺、沈尹默、冰心、宗白华、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等,都在小诗创作上取得过一定成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卞之琳、废名,四十年代的艾青、鲁藜,以及新时期重要的朦胧诗人北岛、顾城等,也在不同时期为中国诗坛奉献出不少篇幅精短意蕴丰厚的小诗。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消费文化的日益隆兴和网络纤维的四处蔓延,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文学阅读的需求上也越发倾向于短、平、快的艺术作品,这给微型诗创作的再度繁荣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藉于此,我们希望对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作一些探究,以便更好地促进这一文体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周作人在谈论小诗(微型诗)的创作情形时,这样说道:“所谓小诗,是指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这种小诗在形式上似乎有点新奇,其实只是一种很普遍的抒情诗,自古以来便已存在的。本来诗是‘言志’的东西,虽然也可用以叙事或说理,但其本质以抒情为主。情之热烈深切者,如恋爱的苦甜,离合生死的悲喜,自然可以造成种种的长篇巨制,但是我们日常的生活里,充满着没有这样迫切而也一样的真实的感情;他们忽然而起,忽然而灭,不能长久持续,结成一块文艺的精华,然而足以代表我们这刹那的内心生活的变迁,在或一意义上这倒是我们的真的生活。如果我们‘怀着爱惜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想将它表现出来,那么数行的小诗便是最好的工具了……”(《谈小诗》)这段话准确阐明了微型诗的文体个性,就在于对瞬间的生命感悟、偶尔的心血来潮、须臾的灵感来袭作及时的记录和适宜的书写,这种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在记录“我们的真的生活”。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现代微型诗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也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启发,还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滋润。在这三种因素各自影响下而生成的小诗,其诗学特征也各有特点。概而言之,主要受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的,比如湖畔诗派,其诗歌偏向于情感性;主要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如冰心、宗白华,其诗歌偏重于哲理性;主要受中国古代五七言绝句影响的,如俞平伯等人,则偏重于意境的营造。上述三个方面的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当代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微型诗在当代的发展和完善,也说就集中在对这三个方面的继续深化和不断拓展之上。

优秀的微型诗在情感的倾吐上是丝毫不逊于长篇抒情诗的,郁达夫就曾感叹日本和歌的艺术魅力,称赞其“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几句,就把乾坤千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了。”(《诗之防御战》)郭沫若也曾赞扬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在简单的形式当中,能够含有相当深刻的情感世界。”(《诗歌底创作》)不过,微型诗的情感表达,是有其独自的特征和规律的。因为篇幅的限制,微型诗在情感抒写上不可能像一般抒情诗那样,做到完整深长、一波三折,令读者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胡愈之先生指出:“小诗的长处是在于能捉住一瞬间稍纵即逝的思潮,表现出偶然涌现到意识城的幽微的情绪。”(《最近的出产》)由此可见,微型诗的情感抒写具有短促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等特征,就像轰山爆破一样,靠瞬间震耳的雷响来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摇颤他的心灵。这样,着眼点和切入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质量上乘的微型诗在抒情写意时,一般都有一个精巧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例如汪静之的《过伊家门外》:“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诗歌截取了“我”经过意中人家门,不断回视她的这一幕来进行写照,可以说是取景别致、旨意幽微的,他既表露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向往与热烈追求之情,也体现出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公然反叛,这种反叛封建礼教的思想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是有着不凡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再如宁明的微型诗《渴》:“我用思念的小溪/浇灌情感的沙漠/梦里都在喊: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形象描画了青年人在情感焦渴时期对于真挚爱恋的极端憧憬和怀想,诗中深蕴的情致是令人感动的。

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微型诗创作的艺术可能》点赞!
精彩图文
1953年我读《海蒂》
1953年我…
接近一个真实的邵荃麟——写在《邵荃麟全集》出版之时
接近一个真实…
石库门的符号变迁:从文化资源到经营资源
石库门的符号…
香消玉碎的咏叹——才女萧红七十周年祭
香消玉碎的咏…
对话杨凤一:传统昆曲的现在样式
对话杨凤一:…
“虎崽”会统治世界吗?
“虎崽”会统…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