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程巢父和他的《思想时代》

收录:2012-6-3  作者:智效民  来源:《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  点击:64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智效民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十年前,谢泳在《民间有高人》中提到两位老人:一位是湖北沙市的京剧编剧,要写一本《陈寅恪诗笺证》;一位是安徽绩溪的机关干部,自费印刷《胡适研究论著资料索引》送人。文章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淡泊名利,研究完全出于兴趣,而决不试图以此换回什么,这个境界不是今日许多所谓专家学者能达到的”。遗憾的是文章没有提到两人的姓名,该文虽收入《旧人旧事》,由于 种种原因,看到的人也并不多。

后来我在太原见到其中一位,他就是湖北的程巢父先生。据说他已经退休,正在朋友家里看书。当时的感觉是除了嗜书如命外,他好像没有什么爱好。后来我看到他为香港某刊物写的几篇文章,印象有所改变。文章写的是面条、馒头、馄饨、大饼等食物,却将名物考证和古今 典故融于一体,读来趣味无穷。

但是,这只是程巢父的“业余爱好”,他的“主攻方向”是陈寅恪诗笺证(尽管卞孝萱对他说“笺证陈诗之难,难于上青天”)和胡适研究。也许有人会说:咱学术界高手如云,他一个荒江野老能有什么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应该从他的第一本文集———《思想时代》(华夏出版社 2004年5月版)说起。

该书序言由钟叔河撰写,标题是《为陈寅恪、胡适说话》,这也可以 视为全书的主题。

为陈、胡二人说话是有原因的。比如前几年有位书评家断言:《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非常浮躁的书,陈氏晚年命运引起世人关注是一种不幸,因为这种关注很容易忽略其学术成就,何况其遭遇也有相当的偶然性。这种观点在中青年 学者中有一定市场,为此程巢父在《人性人情总相通》中指出:陈寅恪引起世人关注,是因为知识分子曾经沦为社会异类,整个民族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他的遭遇不是什么“个案”,而是那个时代知识阶层和市民阶层的共同命运。正因为如此,当陆键东从档案中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并写成这本书以后,自然会引发石破天惊的社会效应。因此大众对陈寅恪命运的关注,不仅“丝毫无撼于他的学术丰碑”,还会推动学术研究的进程。程还说:前几年出现的“陈寅恪热”,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共同情绪”,对于“这一点微弱的民气,还得慎加爱 惜”,不可随意伤害。

又如有人根据《陆铿回忆录》撰文说,当年胡适得知蒋介石想让他出面竞选总统时,居然手心出汗、眼睛发亮,大有称孤道寡之势。为此我借来这本书,发现许多回忆都靠不住。陆铿曾任《中央日报》记者,他说他与徐永昌是密友,徐代表我国在密苏里号战舰接受日军投降后,他曾经采访过徐。当时徐不谈此事,却大谈在北平逛妓院的经历,并介绍妓女与他“分享”。我读过《徐永昌日记》,知道此人作风严谨,有事必录。看到这里,我又查阅这部日记,没有找到他们关系密切的证据。至于那次采访,日记中只有几个字。无独有偶,对于那位轻信陆铿、并且写文章嘲笑胡适的作者,程巢父根据胡适年谱、书信、著述等第一手资料,证明对方“掌握的材料太少,而发言过 于大胆,有‘率尔操觚’之弊”。

再如那年北京召开《人间鲁迅》研讨会,与会者大多是“鲁研界”高手,他们认为: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维护体制的,虽然也有主张, 但思想无力,评价不宜太高。会议纪要发表后,程巢父认为这些专家的毛病,是对胡适文献阅读太少,把握不够,才导致上述简单欠妥的判断。他指出:“学人于文献几无捷径可走,旁道可行。这是死功夫,无巧可取。涉足一门学问,首先必须梳理该领域的文献,达到相当的阅读量”,才能有正确的见解。这个意见对于流行于学界的浮躁病,应该有很好 的疗效。

程巢父和他的《思想时代》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程巢父和他的《思想时代》》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程巢父和他的《思想时代》》点赞!
精彩图文
在平凡的世界里惊心动魄——厚夫《路遥传》阅评
在平凡的世界…
回甘知味话金庸
回甘知味话金…
为什么怀念贾大山
为什么怀念贾…
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小…
一部日本小说与两度世界经济危机
一部日本小说…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