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专题]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的“比较-美学”

收录:2011-9-30  作者:任东华  来源:《茅盾文学奖研究》  点击:1007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茅盾文学奖专题、或者任东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就纠缠了中国人的梦魔、痛楚、焦虑和其他复杂的情结,在许多人看来,百年中国文学创造了那么多的辉煌,拥有了那么多的大师,却最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人们不得不产生疑问: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对此,甚至有人激愤不已:中国文学已走向了世界,但何日能走向世界范围内的辉煌?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拿不来诺贝尔奖,是中国文学工作者的耻辱。①

理由是多方面的,在撇除了各种义愤和感性的因素之后,我们认识到,造成中国作家整个世纪以来都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子”在于:时代的、历史的、环境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因素如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合时宜的“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古典主义,以及愚昧、保守、短视等多种负面的文化性格基因等造成了诸多无形的“障碍”,它们使20世纪中国文学难以和谐地走向世界并为之认可,所以,在观念上,我们至今仍缺乏参与诺贝尔文学奖角逐的“金牌”意识,在行动上也没采取任何直接的努力,比如从组织翻译和扩大宣传入手,去提高中国作家作品的影响;用全国作协、文联、社科院或政府的名誉,包括联络海外权威机构、权威人士推荐,介绍我国的人选,以积极的姿态展开有效的竞选工作,推动中国作家早日走上领奖台。②

事实上,在“金苹果”与“酸葡萄”的论争背后,深在地道出了发展民族文学与拓展全球意识的衔接与冲刺,茅盾文学奖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项任务。不过,这种衔接与冲刺也不是向“他者”的妥协,而是在文学的“中国性”之建构中,茅盾文学奖以不断生长的“世界性因素”,与世界文学及其巅峰——诺贝尔文学奖展开对话与交流,从而“敞露”了当今中国文学的人类性、真理性及其他的普世价值。在获奖作品中,迟子建、《秦腔》、《黄河东流去》等众多“主体”在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无意识地“神会”中,也有意识地重绘了了二者公共的“经验世界”,表征了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及其重释世界文学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①②蔡毅:《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192页。

第一节 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比较研究

如果把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他们会问:“茅盾文学奖怎么能和诺贝尔文学奖相比?无论是影响、成就或者就二者的文学史地位而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确实,茅奖和诺奖之间,有着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比拟的差距:从时间上来看,茅奖不过才区区三十年,而诺奖已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从成就来说,尽管茅奖评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然而,它对于许多“名著”的遗漏却往往引起了更大的争议;诺奖却“推举”了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师或者文学名著——这样的理由还有很多。然而,我们把茅奖和诺奖并举,却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茅奖作为中国的“第一文学大奖”,颇具当代文学的“代表性”,诺奖则是世界文学的“标榜”,通过比较,在于发现二者的异质性,缩小它们的落差并努力贯穿相互之间的对话通道,同时也让我们也更清楚地看到茅奖走向世界的难度,还需要增加什么、提升什么以及克服什么,由此推动中国文学更迅捷地走向未来,更广泛地影响世界。因之,这种比较是批判性的,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经验。

一、作品和作家

从设置者的“遗愿”或者主办者的意图来说,茅奖和诺奖都想“拔擢”出“最优秀”的作品或者作家来确定自己的权威性。不过评奖对象稍有区别的是,茅奖更侧重的是“作品”,诺奖更侧重的是“作家”。

茅盾文学奖的“比较-美学” 共有44页,您还有4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茅盾文学奖的“比较-美学”》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茅盾文学奖的“比较-美学”》点赞!
精彩图文
守望和开掘红军留下的遗产——评卜谷长篇纪实文学《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
守望和开掘红…
只有文学无法躲闪——朱天心、唐诺专访
只有文学无法…
俯瞰小说世界的眼睛——《飘窗》解读方式之一种
俯瞰小说世界…
《我不是潘金莲》:直抵存在之困
《我不是潘金…
陈芳明:守望台湾文学三十年
陈芳明:守望…
现代诗歌语言研究的新突破——评《现代诗:语言张力论》
现代诗歌语言…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