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它可以丰富学生心灵,养育人格;这与语文素养有直接关系。语文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外化,语文素养不可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学习读写听说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对积淀于言语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过程,对表现于言语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认同过程,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言语对具体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过程。”有鉴于此,在文学教育中,我们就不要将人文因素从语言中剥离出来,为培养语文能力而培养语文能力;不要把文学作品仅仅当成教授语言工具的技术技能技巧的例子和凭借,而应把人的培养同语文素养的培育统合起来,充分利用语言中的人性因素,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扩展他们的心灵空间,使他们在精神提升、心灵扩展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文学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人类文化的崇高感情。文学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也展现千姿百态的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片认识人生、了解世界的广阔天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对他的弟子说:“小子,何莫学诗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实际上谈的就是文学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作用。恩格斯也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使人在经济方面学到的东西比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通过文学,学生可以观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可以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可以聆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也可以欣赏“湘娥啼竹素女愁”的簦篌乐;可以踱进三味书屋去感受私塾读书生活,也可以跟随“我的叔叔于勒”去体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可以为“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夫妇悲惋叹息,也可以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智深拍手称快……文学作品中包孕着人世的喜怒哀乐,再现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蕴涵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异族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在此展现无余,学生读的作品多了,眼界自然就能开阔,文化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文学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人格。“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因素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因素,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哲学、科学著作的基本特征。《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淮南子》也认为:“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饱含感情,读之使人性情摇荡,心灵震撼,百感交集。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就是让学生去接触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之中有激越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深挚醇厚的亲情,如孟郊的《游子吟》,朱自清的《背影》,季红真的《孩子,你是妈妈的世界》;有情深意长的友情,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有催人泪下的爱情,如《诗经》中的《氓》,《孔雀东南飞》,王实甫的《西厢记》、鲁迅的《伤逝》……在与文学作品表现的这些人类感情发生共鸣中,学生的心灵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崇德尚义的高尚情操、舍生取义的浩然气节所震撼,学生的灵魂被真挚纯洁的人间情爱、淡泊宁静的人性光辉、如诗如画的山川风物所净化,久之,就会在心底开垦一片精神的圣地,从而丰富内心世界,追求美好理想,提高审美品味,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