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将一系列的文学知识点如作家作品知识、文学体裁知识、文学史知识等罗列出来展现给学生,其结果是学生最终获得了一些概念性、符号性知识、原理、规律,学生的文学赏读能力提高却不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现代主义教学观的影响,很多人还在观念和实践上仅将文学作品当着学习文学知识、训练作品解读技能的凭借,而并未领悟文学教育的“真谛”。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我们认为,教学的要义在于让各学科特有的观念、意识、态度、情感不断作用于学生心灵,最终让他们掌握潜藏在各种具体的、细节性的知识下的学科内核,以形成特定学科的文化素养、价值态度。这种文化素养深深融入人的心灵世界,最终体现为人格、个性、思维方式、观念等。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数学修养很好,并不是说他能一口气背出多少定理、公式等具体的数学知识,而是指他具有数学方面的独特思维、观念、能力等。同理,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也并不在让学生掌握多少具体文学知识和具有一套理性的阐释模型,而在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能力修养、观念意识、情感态度。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说,文学教育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具有两方面的价值。
第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养,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学。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集古今语言运用之大成,其中,有典雅优美、声韵铿锵的古诗词语言,有意蕴丰富、形象生动的现代散文语言,有精粹机巧、晓畅明白的小说语言,也有语求肖似、含蓄深厚的戏剧语言,总之,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语言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文学大师们风格各异的语言运用艺术,如鲁迅的冷峻犀利,赵树理的朴实通俗,李清照的蕴藉婉约,李白的雄奇放旷,也可以了解各种语言运用的技巧,如比喻、拟人、夸饰、对偶、排比、声韵格律、使事用典等;可以增强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辨识语言优劣高下的能力,也可以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写作方法。而且,久在优美的语言中浸濡,久在玄妙的佳构里徜徉,那文字、声音、神韵就会内化为自己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机部分,使我们的语言由单调、机械、僵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学习语言、美化语言的广阔天地,充分利用这片大地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重要任务之一。
文学素养是语文学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修养之一。一个不懂得欣赏文学艺术的人,一个无法领略优秀文学作品的美的人,很难说他具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朱光潜先生就曾说:“有些人根本不知(不懂得文学——笔者注),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把文学素养的提高作为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文学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对文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概况,熟悉、喜爱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崇敬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作家。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学会鉴赏文学形象、意境,提高审美品格,培养赏评作品、识别美丑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