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语言文字

关于诗歌教科书的探讨与思考

收录:2012-4-4  作者:张静  来源:《文学教育》2006年第18期  点击:84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静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诗歌教科书即语文教科书中的诗歌部分。由于文学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诗歌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没能得到合理处置。2001年以来,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此有所改善,但力度不大,问题依然不少。

一、目标笼统,有直接移植课标之嫌。

教科书目标是教科书预设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该教科书后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由于教科书诗歌部分的目标主要反映在单元提示中,这里以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诗歌单元的单元提示为例加以探讨。第六单元:“本单元选编的古代诗歌散文,你不妨细细品味,相信会有一番新的感悟,新的感受”、“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这是对阅读方法的建议,但没有指明如何操作;第七单元:“我们在第六单元,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学习古代诗文,背诵尤为重要,这对理解课文,积累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这里强调对诗韵味的体会,强调背诵,“会”这个字模糊了目标意味,也暗示了目标层级,但如何体会、要达到何种程度没有涉及。以上内容可归纳为三方面目标:一是朗读、背诵;二是理解;三是品味、感悟、感受、体会。可以看出,初一上册诗歌教材强调的是朗读、理解、背诵(朗读、理解要达到的程度没有点明),其它的则蜻蜓点水。相应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两相对照(领悟、体验与体会是近义词)可以看出,教科书目标基本上是对课标概念的直接移植,没能将课标具体化。

从教科书的编写现状来看,由于新课标新理念形诸文字的同时没有填充进相应的新知识,课标如何具体化还缺乏研究。目前一些专家认为教科书的训练体系宜粗不宜细,单元训练目标应放宽,不能规定过死。部分造成了这一问题的搁置。只是粗不是悬置,该细的地方还得细。比如朗读,既然初中阶段朗读必须过关,就应从情感、抑扬、节奏等方面逐步提出要求,具体指出应达到的水平。在“教教材”传统的影响下,教科书目标若不给以具体呈现,很难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二、知识要素太贫乏,难以有力支撑学生学习。

知识维度是分析诗歌教科书内容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目前教科书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知识选择的质和量。教科书在选择哪些知识、对选定的知识应教到什么程度,即知识的广度、深度上研究不够。

以语文版《语文》(同上册)为例,选入的诗歌知识就很少。该教科书的知识系统有两种存在形态:黏附于选文之后由编撰者筛选的知识及“思考与练习”等项目中所提示的知识。这两部分明确呈现的知识只有以下几点: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修辞手法(附有“互文”的知识介绍)等。几乎没有提供必要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无法支撑学生自主学习。课标要求掌握的诗歌基础知识也只有三方面: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诗歌的文学样式、了解常见修辞格的一般用法。也就是说,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验”的学习活动。由于没有选入相应知识,深度问题也就被悬置了。

这种情况与语文界对语文知识的偏颇认识及诗歌阅读知识的不良状况有关。我国语文知识整体贫乏,几十年来一直固步自封,没有吸纳进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尽管如此却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这种表面泛滥实则贫乏的知识教学没能取得成效,1990年后,语文教育界开始涌动一股“淡化”乃至“排斥”的潮流,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反将语文教学的弊端都归罪“语文知识”。新课标也承袭了“淡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诗歌阅读知识支撑的缺乏一时还不足以引起广泛关注。另外,这种贫乏也与理论界没能提供坚实基础有关。1999年6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指出,“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这是目前诗歌知识贫乏的最直接原因。

关于诗歌教科书的探讨与思考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关于诗歌教科书的探讨与思考》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关于诗歌教科书的探讨与思考》点赞!
精彩图文
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下)
关联理论的认…
在新的教育语境下师生关系需要重塑
在新的教育语…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
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
补偿:语言的…
论爱伦·坡小说《泄密的心》的中译与修辞
论爱伦·坡…
近似商标的认知解释及近似度
近似商标的认…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