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以让步的方式来制造信息差
2.2.1让步:退到阶段性认识上
无疑,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认知目标,标志是拥有一个对认知目标而言信息既充分又确定的命题。对这样的命题是无法对之提问而形成疑问句结构的,而要以修辞疑问的方式来传递这一命题,就必须在它身上制造出信息差来。对此可采用的策略就是让步——退到阶段性认识上,暂且承认自己的命题是不充分的或不确定的,信息差就被制造了出来。例如“小王愿意去”是一个信息既充分又确定的命题,如果在信息充分性上作出让步,就需要抽去必要的信息“小王”,它就成了不充分的“有人愿意去”;而在信息的确定性上让步,就要排除信息已经过验证的过程,又使它成了不确定的“(大约)小王愿意去”。这样它们与认知目标“小王愿意去”之间就会因为有了信息差而产生了提问的空间,可以对前者问“谁不愿意去?”而对后者问“小王愿意去吗?”或“小王愿意去,是吧?”
这样一种策略会不会造成交际中的信息缺损呢?让步能被实施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获得信息差后形成的问句,其答案在我们在所处的言语情境中必须是唯一的、不言而喻的,它必然 回落在原命题“小王愿意去”上。没有这样的言语情境,修辞疑问的策略是无法实施的。所以只要问句发出,根本不需要任何回答,作为答案的原命题就已经浮现在受问者的心目中了。所以直接说“小王愿意去”,与间接问“小王愿意去?”或“小王愿意去,是吧?”,选择的言语行为不同,但是对信息传递本身的是等价的。
不过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前提是受问者已经预先掌握了被传递的信息,信息传递还有什么价值呢?必须看到,修辞疑问能够运作当然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但是修辞的旨趣并不在于信息传递本身,它所注重的是过程以及这样一种传递方式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附加信息。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原命题——让步得到有信息差的命题——提问——不言而喻的回答:回到原命题我们就完成了一个用疑问来表示充分信息或者确定信息的修辞行为。
2.2.2让步与信度的提高
我们把传信过程中人们对信息可靠性的主观认知称为信度。让步的同时还有这样两条提高心理信度的原则在起作用:
Ⅰ、一个命题如果在让步的情况下合理性仍然得到证明,其信度要高于它的直接给出。
Ⅱ、在合理性仍然得到证明的情况下,一个命题让步的幅度越大,获得的信度越高;让步的方式越是多变,获得的附加信息越多。
这两条原则促使人们为追求信度提高的不同程度而寻觅不同的让步方式,使已经实现认知目标的信息回到阶段性认识上来。
3 四种让步的方式与四种修辞性疑问
有多少种使我们回到阶段性认识的方法,就有多少种以让步来制造信息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