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爱玲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批判了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和人格缺陷以警示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人性弱点 文化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沦陷区,女性作家张爱玲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力和人性的故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无数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本文试图从作家对人性弱点的剖析入手,探讨其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深厚的悲剧文化心理积淀、敏感而审视的目光注定了张爱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人性中自私、贪婪、虚荣、卑怯等难以逾越的弱点,并探寻造成芸芸众生孤独无助的困顿命运和虚无幻灭的生命本体的内在原因。
“在世界上,最具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想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所以,张爱玲惯常从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来挖掘人性的本质。在男女之间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中充分展示人性的诸种弱点,特别是她将笔触深入到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处,不仅描绘出在男权文化传统中女性命运的凄怆、悲苦,同时,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在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鲜明而理性的女性意识,将锋芒指向女性本体内部,批判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和人格缺陷以警示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结合张爱玲创作的女性意识、自审意识和她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将张爱玲对女性性格弱点、批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批判女性本体内的“奴性意识”
张爱玲在《有女同车》中说:“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它一语道破了女性心灵深处以男性为归依的“奴性意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将女人逐步异化为“女奴”的历史。高压的男权统治,腐朽的封建文化,固然是女性“奴性意识”滋生的土壤,但女性在男人营构的囚牢中待惯了,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以男性为中心的观念趋归,心甘情愿地匍匐在男性脚下自甘为奴,则是女性“奴性意识”得以代代相袭的社会基础。女性自甘为奴的突出表现是对男性的崇拜与折服,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对于自身的轻视与贬抑。自贱意识是女性自我奴化的表现之一,女性始终在寻找自身以外的依靠。对于未婚的女子来说,“失嫁”的危机使她们意识不到人的精神存在,而对婚姻,实质上是对男人的寻找成为她们生活的唯一。当时与张爱玲齐名的女性作家苏青曾经大胆地把孔子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句读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饮食男”成了女性生存的唯一目的。《花凋》中的川嫦,《金锁记》中的姜长安,《倾城之恋》中的流苏、宝络、金枝、金婵,《留情》中的敦凤,《鸿鸾禧》中的邱玉清以及她那五个装腔作势、搔首弄姿、试图吸引男性注意力的待嫁的表妹等。对于已有家室的女子而言,尽全力维护住自己在家的“地位”则是其神圣的职责。为此,《十八春》中的曼璐设圈套让亲妹妹委身其姘夫以维持其现有的生活状态;《金锁记》中的兰仙、《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为取悦丈夫,竟甘心忍受其在外拈花惹草……这些女性,终身挣不破“奴性意识”的枷锁,即使身心备受煎熬,仍安于“从人者也”的地位,世代相袭无怨无悔地为男人做出牺牲。张爱玲用她那洞察入微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女奴历史图画。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80040e14'ݿ 'i9a7b81124b5h2a1c0l2n6e8' ־Ҫ־еĿռԭ sys.databases е log_reuse_wait_desc С
/Theo/Show.asp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