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一次讲演中说:“文学园地就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块绿色基地,文学作品的水灵灵、毛茸茸的质感是文学的基元性优势。”①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对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焦虑忧思,构成一明一暗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共同表达了刘庆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明线以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为经,暗线则以红煤厂村的自然生态恶化为纬,暗线隐于明线之中,草蛇灰线,相互交织,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重解释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可是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并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丑恶充分释放出来。这是一个中国式的“于连”的故事,也有人把《红煤》称为中国的《红与黑》。在文本中,伴随着宋长玉的个人命运波澜起伏的是红煤村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造成的恶果。宋长玉是自然生态的破坏者,同时,红煤厂村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反过来导致宋长玉命运的由盛而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自然生态危机向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尖锐的质疑:那种在现代化工业文明中形成的西方生产消费主义真正合理吗?在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成为同义词的心态下,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深刻的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克服自然生态危机,就必须在经济上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必须修正物质消费主义的惯性渴求,以营构一种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且无愧于人的尊严的生活方式。
刚刚从农村来到煤矿的宋长玉,带着强烈的个人野心攀附矿长的女儿,企图把婚姻作为跳板,实现自己由临时工向正式工的身份转变。这时的宋长玉凭借自己写作才华参加了矿上的通讯员学习班,有一次学习班的周老师带领学员们到野外春游参观,红煤厂村这时作为国有煤矿周围的一个自然世界,是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纵目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青碧连天。油菜花已经开了,这儿黄一片,那儿黄一片,金箔般点缀在麦田之间。一块云彩移过来了,与云彩相对应,下面的一块麦田顿时有些发暗,像笼罩在雨中一样。云彩的朵子虽小,被遮了阳光的麦田却有很大一片。然而云朵很快移走了,刚才发暗的那块麦田又恢复到明绿的色彩。麦田上空还有一层雾岚,雾岚盈盈波动,如水似烟,像是为麦田披上一层轻纱。”如同比利时著名生态学者迪维诺所说:“绿色具有永不衰败的魅力,它可能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鸦一系列活泼的或低沉的,单一的或复杂的色调从有枝叶的绿色中分出,而在一种不可理解的奇迹之下,它们从来也不互相冲突或互相损害。”②这儿美丽如画的风景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宛如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这时候的主人公仍有来自农村青年的善良朴实,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望未来。
为了进一步展现红煤厂村的美丽风光,刘庆邦还借宋长玉和唐丽华恋爱中的一次春游所见,又一次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红煤厂村的自然和谐的乡村世界。在宋长玉和唐丽华眼里:“阳光明媚,春风荡漾。麦子一片葱绿,油菜花遍地开放。紫燕在麦田上方掠来掠去,村子里传来的公鸡的叫声是那么悠扬。在阳光的照耀下,稻苗呈现出鹅黄的色彩,很是亮眼。”水稻到处都是,其原因用唐丽华的话说就是:“水道水稻,哪儿水多,哪儿就可以种水稻。”这时的红煤厂村水土保持相当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特别是这里还出产一种优质的大蒜,并且大量出口到国外。刘庆邦不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儿的水:“水很清,能看见水下的马牙砂和羊脂玉般的小石子,有一层水跟没有差不多。水是活水,由西向东缓缓流动,流速几乎看不见。水边不远处有一池莲藕,荷叶特有的清新之气阵阵袭来。荷花还没长出,荷叶却扑扑闪闪罩满了池。”这样的环境自然很有吸引力,城里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游玩。